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的大瘟疫,对我们现今防疫情有什么启发?
瘟疫,疫情,伦敦历史上的大瘟疫,对我们现今防疫情有什么启发?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早在先秦之时,人们就知道通过处理尸体来切断疫情传染。后世凡遇大疫,官府一般都有掩埋死者尸体的做法。南朝梁武帝时,郢城大疫,全城十余成口死者十七八!朝廷命人给死者赐棺器盛殓,以防止疫情传染。宋代,官方都会在疫灾过后招募僧人掩埋尸体,以度牒为奖励。
还有就是对于仍然活着的人来说,早在《汉书》之中,就有了对于病人实行隔离措施的记录。
很明显,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重视流行病的传染性问题。
在晋朝,隔离传染病人已成为制度。南朝齐时,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唐代则是由僧人开设乞丐养病坊,以隔离收治病者。
宋代开始,出现大量官办养病机构,都有隔离病患的作用。苏轼在杭州设立“安乐坊”,正是养病机构。
此后,元、明、清三代,官方设置的医疗机构除了药局外,其它则渐呈萎缩局面。不过,由于民间慈善机构的大量兴起,对于疫病的控制方面仍较有成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7世纪的伦敦鼠疫
人类自从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大型瘟疫的传播,更多其实是一场名为“城市化”的资本聚集效应所带来的顽疾。其中,以17世纪,当时英国的工商业中心——伦敦最为显著。并呈现周期性的爆发。
就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当时作为英国经济中心的伦敦,先后爆发了6次规模较大的鼠疫,几乎每十年就有一次瘟疫发生。在1665年,伦敦中因瘟疫死亡的人数高达55,797人,总死亡率高达17.6%。而导致英国伦敦瘟疫频发的重要原因,即跟当时不够发达的医疗条件有关;更重要的也与英国当时的圈地运动、价格革命导致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大趋势有关。
大量的人口集中,城市流民数量的增加,虽然促进了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但是也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公共卫生压力。特别处于伦敦社会底层的贫民,因为生活条件恶劣,高密度聚集,且长期处于封闭潮湿的工作环境之中。这些状况都极为容易引发瘟疫的大规模流传。
再加之,当时的英国是一个高度社会分层的国家,特别以伦敦为最:伦敦城的富人区的医疗条件更好,生活条件优越,居住条件更为宽敞明亮。但是在贫民区则恰恰相反,他们收入、饮食条件很差,生活本来就十分拮据。更兼之,人口密集,居住环境恶劣。所以往往是城市中的重灾区。而在泰晤士河两岸的贫民区中,周边除了污秽的窝棚,破坏环境的工厂和堆满泔水的养猪场,就剩下堆积如山的各种垃圾。即便生活条件如此恶劣,泰晤士河两岸的居民也不得不为日常开销而疲于奔波,其中大部分收入所得则都用于支付房租。
在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就曾经对英国的贫民区有细致的描述:
这些房屋每所仅有三四个房间和一个厨房,叫做小宅子,在全英国(除了伦敦的某些地区),这是普通的工人住宅。这里的街道通常是没有铺砌过的,肮脏的,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也没有污水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洼。城市中这些地区的不合理的杂乱无章的建筑形式妨碍了空气的流通,由于很多人住在这一个不大的空间里,所以这些工人区的空气如何,是容易想像的。
……
这里的房子也是从地下室到阁楼都住满了贫苦的家庭。在韦斯明斯特的圣约翰教区和圣玛格丽特教区,根据统计学会会刊的材料,在1840年,5366个工人家庭住了5294所住宅(如果这还可以叫做“住宅”的话);男人、女人和小孩,总共26830人,不分男女老幼地挤在一起,在这些家庭中有四分之三只有一个房间。在汉诺威方场的贵族教区圣乔治,根据同一材料,有1465个工人家庭总共将近6000人在同样的条件下居住着;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每一家不超过一个房间。
……
这些房子真正是塞满了人。每一层住着三四家,有时达20人之多,有时每一层整个地都当夜店租出去,在一个房间里,不能说安插了,而简直是塞进了15个到20个人。这些区域是居民中最贫穷、最堕落和道德败坏到极点的一部分人的藏身之所,这些地方应当被看做那些可怕的要命的流行性热病的发源地,这些病就从这里蔓延到整个格拉斯哥。
而在恩格斯之前的年代,英国工人的状况显然也并没好到哪里去。而为了减轻当时英国公共卫生压力,英国政府在1580年,就颁布了禁止修建新房法令,当然这项法令只针对贫民区的窝棚,富人区的房屋则除外。尽管英政府在1593年、1607年、1625年反复重申禁令。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深,当越来越多外地人口涌入城市,这项法令不仅无助于缓解当时的问题,而且还更进一步恶化了底层民众的居住环境。这使得大多数人在不扩建新房屋的前提下,不得不将已有的房屋进行分割成一个个更小更不透气的隔间。同时,不少人更是在老房子的院落或是老街区里,偷偷修建各种劣质的、缺少排污条件和足够采光的简易砖房。而在1665年,维特福瑞斯区(贫民区)与圣·郊斯坦区(富人区)其中受鼠疫影响的死亡人数比约为3:1。因为穷人的患病率远远高于富人,所以这场瘟疫又被称为“穷人的瘟疫”
而在1665年大瘟疫时,英国皇家医学院就专门编写了《瘟疫防治指南》,其封皮上就专门写有“为穷人而作。”不过当时的医学条件也使得并不能提出多么有效的防治方法,皇家医学院当时提出的主要建议是点火。他们建议市民用姜、迷迭香、玫瑰花和精油捣碎后放到小盆中焚烧。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祛除瘴气,并可以驱散屋内的跳蚤和老鼠。1625年伦敦的每个街区,每周大约要点火烟熏二到三次。而一些医生、教会的教士和负责执行隔离的治安官也秉承着责任感,参与到整个瘟疫的防治一线过程中。
其中西蒙·弗曼就是个显著的例子。在鼠疫爆发时,他坚决留在伦敦,并说:“我将留下来拯救那些被感染的人,即使我因此而死亡。”而这位令人尊敬的医生与他的家人后来则都感染上了鼠疫。
但是有很多贵族、法官、议员和部分医生、教士、普通市民则都纷纷逃出伦敦城。在瘟疫爆发期间,整个城市的富人区空空如也,工场全面停工、集市无人经营,坟墓区则堆满穷人发臭的尸体,挖墓工昼夜轮班也无法做到将所有尸体24小时内埋葬。留在城中的除了少数专职医生和教士外,绝大部分人是贫民,失业的手工业者,学徒和被辞掉的富人家佣。
而在英国的其它地方,由于疫情的加重,也使得附近的城镇人人自危,周围城镇开始对疫区人员进行封锁,他们关闭城道,锁闭城门,派专人携枪守卫,拒不接纳来自伦敦的普通难民,甚至还投掷石块来驱赶。甚至当一个垂死的伦敦人爬进一个农场小屋里奄奄一息时,当地人吓得只好挖了一个巨大的坑穴,将垂死中的病人连同房屋一道埋了起来。
上一篇:vlog领域只有被推荐到首页的回答,才有可能成为优质回答么?该怎么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