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戊戌变法失败主要是时机不成熟吗?如果成功对国计有哪些积极意义?
戊戌变法,光绪,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主要是时机不成熟吗?如果成功对国计有哪些积极意义?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戊戌变法失败主要是时机不成熟吗?如果成功对国计有哪些积极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子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朝从1898年1月开始的戊戌变法搞了103天,以戊戌六君子死难,康梁奔逃去国而告终。
那么,“戊戌变法失败主要是时机不成熟吗?如果成功对国计有哪些积极意义?”
对于清末的戊戌变法的研究,着眼点已经极其全面,但说到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原因是不是因为时机不成熟所导致,在这里,子由仅就此点先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和阐释,嗣后,再回答其后的第二个问题。
首先,子由可以肯定地说,清末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断然不是因为时机不成熟,同样,一切的改良或者更激进的变革都不会是等到水到渠成之后,才优哉游哉的去发动。
开宗明义的说,清末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维新指导理论暨康有为新公羊学的不成熟性,甚至反社会性所导致。
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应该是康有为,而改头换面的公羊学就是作为康有为维新理论的基本内核存在其中。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当中,儒家学说做为几乎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王朝理论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儒家的学说与当世的理论变通都无不与所在的封建王朝所契合,它中庸、仁恕的主张是根植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沃土之上,极具生命力与相当的张力。
可是,康有为的新公羊学一经当世,就做出一派要横扫儒学,鄙睨孔孟的架势,进而把儒家的经典著作考据为伪书。
这样一来,特别是在传统的中国,士子官宦,商贾军兵,能有几个人会赞同这样激进的政治主张?几千年的正统儒学灌输教育,使得人们本能的抵触这样的维新理论,守旧一派越加对维新派大事攻扞,尤为遗憾的是,朝野上下很多同情维新派,甚至主张对大清朝进行变革的大小官僚因此也对维新派疑虑重重,不能认同康有为的这些维新理论与观念。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析,我们可以基本认定;清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时机的问题。
题主第二问大概是说,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会对国计民生有什么影响?
子由继续回答这第二问;
假如说,康有为等人的戊戌变法得以成功,无非第一是光绪皇帝完全亲政,第二是所谓的康圣人执掌国柄。
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首先,康有为会迫不及待的罢黜儒学,推行他推崇改革后的公羊学,随之,挟天子之威,“以君权雷厉风行”,要干什么呢?有一点可以肯定,康有为的目光中没有底层民众,因为,在戊戌变法之初,康有为在上书光绪皇帝之时,就反复提醒光绪皇帝,要小心底层百姓,防备他们“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不依靠底层群众,且没有维新派自己真实的存在土壤,这样,康有为还是要去大小山头,新军老营中间去斡旋,去依靠这些新老军阀。
所以,掌握军权的守旧派一旦翻脸,维新派随时翻船。
而同为维新派核心人物当中的谭嗣同,其为人与诗文的确可称双绝,但是,在政治主张上确实幼稚已极,在与其老师欧阳中鹄的信函当中竟然声称,可以考虑将新疆、西藏、东北、蒙古等地尽卖与外国,取得钱财做为变法的资金,以是故,一旦所谓变法成功,谁能保证就能对于当时或者之后的国计民生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子由以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时机不成熟,而是因为其指导理论的极度不成熟。
另外,即使戊戌变法在形式上成功了,但是,接下来的一系列综合举措未必会对于国计民生有所裨益,甚至会由于过于随意和武断导致一些其它莫测的情形出现。
拂去历史的尘埃,共向未来。我是子由,如有不同观点与争鸣请关注我,或者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光绪帝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慈禧太后只能允许光绪帝变法图强不能允许光绪帝抢班夺权。一个傀儡皇帝想通过变法维新运动成为有实权的皇帝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慈禧太后无心将权利还政光绪帝
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时就表现出对权利欲望的强烈,在慈安太后去世后更是把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连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帝想亲政她都不愿意还政。
光绪帝是慈禧太后的外甥,这关系虽然也比较近亲,但选择让幼年的光绪帝继位也是慈禧太后不愿还政的有利表现。
光绪帝成年后慈禧太后自然还是不愿意把权利给他,所以戊戌变法只可以去富国强兵,而不能将实权归于光绪帝。
变法急于求成最终流产失败
戊戌变法实施后光绪帝的诏书就发布了上百道,但改革是会得罪守旧大臣利益的,他们自然就站到了支持慈禧太后的一边,变法的阻力也是越来越大。
光绪帝为掌握实权不但召见了北洋新军的代表人物袁世凯还将阻挡变法的内阁老臣都罢免,这样的举动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反感。而光绪帝想掌握军权的消息被袁世凯传递给慈禧太后后,慈禧太后就准备发动政变了。
戊戌变法就这样被慈禧太后镇压了,谭嗣同等六君子殉国,从变法的内容看很多措施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的近代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变法措施过于急切太想毕其功于一役因此造成了变法阻力重重,甚至有了抢班夺权的举动最终被慈禧太后镇压。
总结
戊戌变法想要成功必须得到实权派慈禧太后的支持,当然光绪帝不能有抢夺慈禧太后权利的举动,所以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想变法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想要成功那更是难上加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变法失败主要于:一,帝国没有给予支持,新旧力量对比明显不利于维新派;二,袁世凯的叛变;三:维新派的主要靠山光绪,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但最高权力实际上依然为慈禧所垄断.维新派在变法期间只掌握一种权力,即起草上谕权,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并且维新派始终没有认清光绪只是一个旧统治秩序的维护者、改善者,并不主张把中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虽然现实的危机促使他选择了变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他内心深处“君权至上”的理想.因此在发布那么多的上谕中,都没体现维新派所要求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四:维新派过于激进,康有为在与老谋深算的荣禄谈话时,竟然口无遮拦,提出:“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这种不理智的策略,只能减少维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齐头并进的方针,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通过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原本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脆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更增添了对改革的反感与厌恶,改革的阻力陡然上升。所以失败归根结底不是时机不成熟,而是时机太晚,敌人已经太强,就算成功也无法抗衡。
上一篇:两台显示器,分辨率尺寸大小不一样,可以组双屏扩展吗?建议这样做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