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疫情过后,国人是否应该改变生活习惯?
疫情,生活习惯,很多人疫情过后,国人是否应该改变生活习惯?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太应该了。至少这四个方面应改变:
第一,随地吐痰,随地扔烟头、纸屑,在乡村随地小便的习惯。凡太随便的日常卫生习惯都该改一改。
第二,无事请客聚餐的习惯。好客、热情不一定都要聚餐喝酒。确实需要聚餐,也慢慢尝试着用公筷直至分餐制的吃饭方式改革。
第三,饭前便后不洗手,不漱口的习惯。在这些小事上别嫌麻烦,一是提高自己对病毒的防范意识,还能调节生活节奏。
第四,对不良生活习惯、现象不敢批评。要对不良生活习惯敢于,善于引导。形成社会共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疫情过后,国家爱国卫生委员会应迅速制定卫生习惯指引!各种媒体应大力宣传。有几个方面必须要提到:1,要养成良好的公共秩序,无论什么场所,只要涉及人员聚集,一定要自觉排队,保持适当距离!2,要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餐厅桌椅设置不能太密集,就餐时保持安静,不能大声喧哗。3,要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垃圾,特别在观看比赛,看露天电影戏剧或音乐表演时处理好个人产生的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约束小孩不随地大小便。4,坚持开展垃圾分类宣教和习惯养成,家庭垃圾分类简化,餐厨垃圾,卫生间垃圾,客厅垃圾及其他垃圾分类投放。5,形成好的公共交流习惯,公众聚集时适当保持距离,以双手合什致意代替亲面,拥抱和握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用等疫后,现在一些风俗、生活习惯,不符合生理规律的东西,就应改变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疫情降临,并蔓延开来,人们感到的几乎都是恐慌,当疫情趋于稳定,人们就开始着急了,因为疫情稳定了,大多数人的各种困境才刚刚开始。一开始是保命,命保住了,虽然庆幸,但面对今后的生活和人生,就又是迷茫与惶恐了。所以,改变国人的生活习惯那是毋庸置疑的,至少很多人会有不一样的感悟。笔者觉得有这几个方面改变。
第一,国家正式出台了禁食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会对那些喜欢吃野味的人有很多限制,包括猎杀野生动物,圈养野生动物等人,产生较大影响。
第二,人与人之间的间距,会进一步拉大。看似疫情让很多人“宅家”了,那么就会让亲情等关系更亲密了,殊不知本来不该离婚的,或许反而会促使其过早离婚。本来关系还不错的亲戚或友情等,根本经不起考验,会让很多各种情感分崩离析。因为人们不是发自内心自愿的“宅家”,而是被迫如此,很多人根本没思想准备。当然,也有进一步关系亲密的。但不能忽视大环境里人与人关系的生疏。
这点不难理解。疫情后,大家不戴口罩了。过去的话,还兴拉拉手,替人夹菜什么的。经过疫情了,估计很多人都不再亲近了,生怕被传染什么病。也就是说会滋生出一批病态的“洁癖者”。说得文雅一点,就是“遗留的心理病患者”长期大量存在。
第三,对基本的生活方式会更重视。尽管搞高科技,实现生活现代化很必要,但人们发现人还是人,不是机器人木偶人。就拿大米来说,一旦闹出一点动静来,哪怕是谣言,人们依旧忧心忡忡。可见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赖以生存的口粮是重中之重!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会成为很多人的一种追求方式,甚至生活理想。当然我说的是,那种在农村有小楼房居住,却不干体力活儿的农村生活,真叫你去插几天秧,挑稻谷,估计会哭爹喊娘大叫还是城里好,至少不肩挑背磨啊。
第四,会缔造出一批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中华文化传统虽然一直都很重视,但这次不同。以前大多是提口号,很多人作为门面装饰罢了,实际上还是学西方模式,西方文化,西方生活方式。而此次疫情,凸显西方的软弱与血腥无德的一面。而中华文化将真正实现大放异彩。
这一批继承者,不是简单的搞学术,因为搞学术与研究,救不了人。这一批继承者,是将传统文化精髓运用到生活事业上,以及运用到对某一行业,某一区域的治理上。信佛家,信道家,推儒家的人,将会更多。请记住,是信奉,不是迷信。是佛家,道家。不是佛教,道教。
以上,便是笔者的浅显的认为吧。危机与幸运并存。君不见,在很多人倒霉,很多人受困,很多人丧失生命的时候,另有很多人却迎来了人生的幸运,挣得第一桶金,还有很多人居然收获幸福。更有人闯过鬼门关,活了下来。
因此,每天期待,每天乐观,积极而为,是2020年,以及以后时代必然保持的!
上一篇:对于肖战此次事件,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