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父母是怎么一手培养孩子“双重性格”的?
孩子,自己的,性格父母是怎么一手培养孩子“双重性格”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父母是怎么一手培养孩子“双重性格”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父亲去幼儿园接儿子时,知道儿子又受了表扬得了小红花。老师说:“小星星是个乖孩子了,又聪明,又听话。”爸爸心里乐开了花,一把抱起儿子,但他却挣扎着要下地,并且认真地说:“乖孩子自己会走路。”但一回到家,儿子摆开了十八般玩具,熊猫、袋鼠、火车、汽车、卡车、面包车、……儿子玩得忙,当爸爸则为执行儿子的命令而忙。“拾回来”、“搬开桌子”、“关门”“冰箱里拿椰子汁给我喝”以及不要这样、要那样的命令,爸爸忙得晕头转向,但他心甘情愿,因为种种原因儿子今天得了小红花。儿子停下来要吃巧克力,吃葡萄、吃蛋糕、爸爸则说了一句:“去洗手”,儿子立刻叫起来:“不嘛,不嘛,我要吃!”甚至坐在地上蹬脚,正在厨房里做饭的奶奶忙跑出来抱起他,并说:“爸爸不好,奶奶打他。”可是孙子却甩给老太太两巴掌,尖叫着:“不要你,你走!你走!”当饭菜摆上桌的时候,他肚子里已装满数不清的“好东西”。他看也不想看饭桌上的美味佳肴,而闹着要上街去玩。刚下班的妈妈又饿又累,眼看着老奶奶拿着饭菜哄着小孙子喂,禁不住叹口气:“真是个坏孩子!”“不!老师说我是个乖孩子,今天还发给我小红花呢。”他骄傲地把花给妈妈看。妈妈说:“哟,真是得了小红花的乖孩子。乖孩子在幼儿园是怎么吃饭的呢?他立即端端正正地坐下来,表演他在幼儿园是怎样一大口一大口自己吃饭的。当他把一大口饭强咽下去时,却“哇”地吐了出来,一家人紧张得又是拍背又是端水,他无可奈何地说:“我太饱了!”这种“双重性格”值得家长好好想想。家长应与幼儿园密切配合,不要使孩子在幼儿园晨所学的回到家里又“中和”了,这会养成孩子“双重性格”在家教中这样的例子真不少。例如:“爸爸,妈妈谁好?”当爸爸问时,孩子说“爸爸好”,而妈妈这样问时,孩子又讲“妈妈好。”爸爸妈妈都在场时,便说“都好”。这使孩子养成了见风使舵,不说实话的性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主你好:
其实,对于小孩的“双重性格”也是挺常见的。
有些孩子,在严厉的爸爸面前从来不敢任性妄为,而在慈祥的母亲面前就经常无理取闹;有些孩子,在学校是老师眼中的乖乖学生,可是会到家却变成了“混世魔王”;有些孩子,在家里非常开朗多话,可是在外面就变得沉默寡言……
那么,对于“双重性格”的孩子,我们有什么办法拯救他们呢?
(一)教育孩子的两代人要好好沟通,统一教育标准。 孩子都是非常单纯而直接的,他们希望自己能讨好身边多有的人。对于一些看似有“双重性格”的孩子,其实他们只是为了讨好性格有所差异的两个人所作出的表现而已。所以,如果要避免孩子形成“双重性格”,首先家里有机会教育孩子的成年人要好好沟通,统一教育标准。对于妈妈、爸爸、奶奶、爷爷……无论每个人的性格有多大的差异,在小孩面前,最好尽量的统一一下标准,避免孩子为了讨好而人前人后一个样。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没有太多的是非观念,他们的出发点全是依据家里成年人的标准,所以只有统一教育标准,才是避免孩子形成“双重性格”的有效方法。
(二)教育孩子要客观,孩子做对了称赞,做错了批评,绝无例外。 作为家长的,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要就事论事,绝对不能让孩子左右自己。对于孩子而言,他们通常会表现出欺善怕恶,在严厉的家长面前,他就会表现得十分乖巧,而在比较慈善的家长面前,他们就会表现得比较任性。为什么这样?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孩子知道有什么人面前哭闹会起到作用嘛!所以,如果要避免孩子在不同的人面前有“双重性格”,那么家长就要订立一个价值标准,然后客观的执行这个标准,不给任何机会孩子钻空子。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对事不对人,不能让孩子左右自己,孩子做对了就给与相应的称赞,孩子做错了就给与批评教育。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自然的就事做人,而并非就人做事了。
(三)孩子还是尽量由爸爸妈妈带,避免隔代教育。 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孩子最好还是由爸爸妈妈带比较适合。虽然隔代教育也并非绝对的不好,但是毕竟隔代教育只是情非得已之下的产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建议各位父母还是负起责任,自己带小孩吧。毕竟,爸爸妈妈辈和爷爷奶奶辈(外公外婆辈)是两代人,在教育观念与手法上是必然会存在差异的。对于这种差异,往往就是照成孩子“双重性格”的根源。因此,请不要用任何借口,把自己的孩子丢给别人带。自己的孩子,还是由自己带吧。
孩子的“双重性格”,其实是教育上的一种缺陷,而并非孩子本身的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父母培养孩子双重性格个话题有点吓人昂,在这里咱们说一下怎样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吧。 1、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坚持到底的决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孩子是脆弱的个体,做事情更容易中途退缩,父母切忌唠叨个没完,或者张口就骂,动手就打,更不要讽刺、挖苦,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伤害其自尊心。 父母应细心观察,对于孩子面临的困难及时予以帮助,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使他们产生愉悦感和自信心,从而使孩子树立坚持到底的决心。 2、父母要加强对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阅历并不深,自制力很差。 这就需要加强对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自控能力是孩子控制自己、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它表现为既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各项任务,又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由于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差,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所以,父母要根据以上特点;从孩子生活习惯方面人手,先提出小的要求,让其通过一点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就会逐步地学会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完整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3、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连任的教师,孩子每天都在细心地观察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模仿着、学习着,往往在你还没有觉察的时候,你的言行举止已经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想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那么“上梁必须正”,必须以身作则,无论处理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圆满地完成,给孩子做表率。 4、对待孩子父母一定要严格要求 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坏的习惯、不好的言语,父母一定要严格要求予以矫正;好的行为和习惯,没有严格要求难以形成和巩固。 有的家长兴之所至,要求孩子完成某件事情,起初能坚持督促孩子去做,日后,当孩子不肯做时又轻率迁就,这些做法都不可取。从严要求,必须从始至终。 5、父母要教会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敢于负责是每个人必备的优秀品质,也是判断孩子是否趋于成熟的重要依据。 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不爱干的事情常常半途而废:针对这些情况,父母应故意把一些事情郑重地作为一个任务交给他们,比如,家里喂养了小动物,要求孩子给它们喂食;让孩子去取牛奶等。孩子觉得自己有了一定的责任,也就增加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也就逐渐养成了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