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在张仪、苏秦等纵横家的巧舌如簧之下,各国的王都跟“智障”一样,任人摆布?
苏秦,纵横家,秦国为什么在张仪、苏秦等纵横家的巧舌如簧之下,各国的王都跟“智障”一样,任人摆布?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且苏秦张仪也并未在所有的事件当中料事如神,合纵连横。苏秦第1次游说就连盘缠都用尽了,也没有说服任何一个诸侯王,还遭到家人耻笑。张仪也因为连横太过张扬而导致攻秦,迫使秦国严守函谷关。虽然对于秦国的总体战略影响并不大,但这也确实是张仪的一个人生污点。可以说只要一个纵横策士可以凭借自己对天下大事的评判,对于战国格局的分析,都可以成为战国这一棋盘的旗手。
各国是他们的棋子,当然也可以相互调换。各方之间的利益似乎只有纵横家们更为了解。这也是为什么在表面上各国君主都对苏秦张怡言听计从,甚至仅此二人就可搅动战国风云的原因。因为他们愿意把国家利益在抛出道德的所谓束缚之下。掰开了,揉碎了将各国利益明确的摆在各国君王面前。这一点任谁都无法无视张仪和苏秦的口舌之力,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当然最终苏秦张仪都是有自己更大的利益作为隐藏的。这也导致了参加苏秦和张仪利益棋盘当中的一部分国家最终利益受损。但这是由利益不对称导致的,而并非君王无能。能在政治界纵横疆场一二十年的人都不是傻子,只存在比自己更聪明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我是晨辉,一个用心讲述春秋战国史的
男人!
小引
纵横家是由鬼谷子创立的学派,核心政治学说就是合纵与连横,这位云梦山的卫国隐者“桃李满天下”,遍布诸国的学子以雄辩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追求自己的万户侯。
合纵之意为联合弱国对抗强国,兴起于强秦东出之际,早于连横之策,主要的组织者是苏秦。
合纵盟约限制了秦的东扩,但并未达到苏秦预想的效果,东方六国各自心怀鬼胎,合纵攻秦之战一共发生5次,结果失败3次,没能从根本上削弱秦军实力。
那么,纵横家为何能够在此时大放异彩呢?而张仪等人为何又能说服国君呢?
全盘的考虑,犀利的分析。鲁国谋士曹刿曾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苏轼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人的经验大抵是:必须从全局考虑事物,才能看清本质。而张仪、苏秦等人是局外人,能更客观的思考问题。
当初,苏秦前往燕国,和燕文侯谈论国政,他是这样说的:燕国真正的敌人并非秦国,这样说是因为燕国距离秦国很遥远,即使秦王发兵攻下燕国,却无法长期占有它。而赵国与燕国接壤,一旦两国发生摩擦,那么燕国将大祸临头了。
故曰秦之攻燕也,战於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於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於此者。
——《史记·苏秦列传》
燕文侯这才醍醐灌顶,意识到了之前的错误,于是派苏秦去赵国合纵抗秦。
另一位纵横界大佬张仪,最重要的成就在于成功削弱楚国,当时齐楚的关系很好,两国是政治盟友。张仪深谙楚怀王昏庸无脑,以商於六百里土地为诱饵,迫使楚国与齐国断绝往来,楚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被秦军一顿胖揍。
张仪在游说之前做了相当细致的工作,他了解对手的弱点,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将齐楚之间微妙的博弈计算得恰到好处。
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者昌,逆着亡”,当时的形势下,“合纵连横”乃是大势所趋。战国中期,秦国开始崛起,燕、韩、魏等弱国为求自保,走上了联合,合纵联盟对秦、齐两大强国造成了些许困扰,齐国甚至因此差点灭国。
犀首公孙衍出任魏相后,想改变魏国的困顿局面,便联合齐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战败,齐、楚、魏联盟成形,张仪感到事态不妙,便恳求秦王攻打魏国,齐、楚不敢救援,三国盟约土崩瓦解。
后来,惠施极力撮合魏齐两国,公孙衍还主导了魏、韩、赵、燕和中山国各王的会面,五国君主互相推崇为王,这便是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但张仪用连横摧毁了这些松散的联盟,就这样,合纵派和连横派你来我往,互相斗法,好不热闹。
《韩非子·忠孝篇》中记载道:纵成必霸,横成必王。可见,纵横派的确能影响当时国家的大政方针,张仪、苏秦等人的游说更像是当今的外交活动,而外交又能影响着国家间的发展,在土地兼并日益激烈的战国中期自热,纵横家们便成为了主流。
善于抓住当政者的弱点,以利诱之。张仪任魏国宰相后,对魏惠王说道:现今秦国威服六国,没有诸侯敢于得罪他,为什么不投靠秦国,与之一起进攻韩国,来扩大自己的地盘呢?
魏惠王平素好大喜功,纠结于一城一池的得失,没有远谋,便上了张仪的当。秦国只不过是想借魏国削弱韩国罢了,并不会真的将韩国土地让给魏国。
当然,比魏惠王还惨的是楚怀王,因被张仪欺骗,六百里商於之地不仅没拿到,还主动寻衅秦国,结果被打得屁滚尿流,从此一蹶不振。
魏惠王和楚怀王两人有一个共同特点,继位之后,本来国家都很强大,却因为自己的无脑操作,导致好牌打了个稀烂,张仪屡以奉献城池为诱惑,让他们落入了圈套。
@晨辉聊历史 :纵横学派在秦统一后开始慢慢没落,乱世之中它曾到达了巅峰,它是时代发展必然的产物,也反映了古代文化不朽的光辉。
感谢阅读,晨辉聊历史,主聊春秋战国
史!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回答这个“二百五君主”问题,就要从当时的整体“国际”形势来说!
首先是当时政治是处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在前期的一大段时期内各家学说争相而立,各诸侯国都在择优而选,为其开疆拓土做铺垫,相对应的纵横家也应运而生,并迅速得到各诸侯国君主的认可。
其次是各诸侯国的当政者虽然都是当时社会的精英人士,但是君主的无上权利有一票否决权,一个君王能否对“国际”局势的洞察起到很大的作用。明主肯定能明利弊,知进退,择善而取;庸主那只能被纵横弟子忽悠成傻子了,但其出发点肯定也是有利可图,只不过智商欠费而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