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农村近30年来有哪些风俗习惯的改变?
农村,都是,现在农村近30年来有哪些风俗习惯的改变?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三,礼节逐渐淡化,原有的社交圈缩小。过去逢年过春节大人带小孩,为长辈登门磕头行礼,祝新年快乐,万事无意,健康长寿,老人高兴的为孩子献上节日祝福,兜里塞尚压岁钱。现在就不同了,晚辈只是手提礼物袋上门,主人自动为孩子,塞尚压岁钱,然后聚餐一次,看看电视。社交圈方面,过去来往亲戚比较多,有老亲戚新亲戚,一般逢年过节首先拜访长辈老亲戚,现在家中如果有老人,老亲戚还在延续来往,老人过世老亲戚断层不来往,年轻人偏重于来往新亲戚新朋友。
第四,书法艺术被电脑化取代。书法艺术经过千百年流传,普及千家万户,也是国家的一种魁宝。在农村逢年过节贴对联非常流行,好多老年人喜爱语句喜爱艺术风格。每年腊月村内书法爱好者,为各农户书写对联,傍边小孩抓对联晾晒,成人围观。这种场面一边为小孩起到身教作用,一边为大家服务,增加了群众对过春节高度重视的气氛。对联贴在各农户大门上,整个村庄焕然一新,其乐融融。现在电脑化出现,对联是复印的,虽然贴在大门上黄色鲜艳,但失去了农村大人小孩围观书写的场面,腊月期间临场观看书法的气氛。
第五,盖房花样翻新,向混凝土结构转变。过去农村盖房都是土木结构,好一点的带雕刻花纹,都是庄邻参与帮助,有的屋顶压房干活,有的屋下面送土,场面十分热闹。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发展,逐渐向混凝土结构延伸,有专业的包工团队,装修是双层玻璃窗户,购置新式家具,水冲式厕所,有自来水天然气,院内有果树菜园,宽敞好于楼房,如果再有宽带信号,那是更加锦上添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时过境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精神世界随之变换,思想意识不断超前。几十年来,中华多民族文化,科技创新,生产和生产力,实现现代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快速更新,人们安享千载难逢的,和平盛世的美好幸福。不单是传统风俗习惯的改变,而是所有十多亿万中国人民,民族大团结,精神凝聚力,创造力,推动力发生了巨变,继往开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时代赋予人们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富起来,好起来,强大起来![赞][赞][赞]让世界人民共享和平,让全世界人关注我,中国,大中国[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平安(PingAn)618。农村近30年来有哪些风俗习惯的改变?俗话说得好:“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所以说要根据地方的不同,农村习俗改变的也是不同的。下面我就我们村(河南周口)的地方习俗近30年来的变化,回答如下,希望能给你们带来愉快。
首先、逢年过节方面的:早起吃年夜饭不兴关门,关门吃饭扬场没风,现在收麦都用大型联合收割机了,没人扬麦了;拜年范围缩小,以前凡是同姓人家,在附近几个村子都来往走动走动,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范围越来越小了,只是同在一村里的来回走动拜年、甚至更小,简单化了;发红包方面的变化是越来越多了,在以前每份5角至5元之间发展到50至100元之间,特殊关系除外,有钱了;老年人不兴吃断头大馍,这几年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人员外出打工挣钱的多了。
(农村结婚装盒子,很有讲究。)
其次、在红喜事方面:订亲礼比以前多的多了,以前1000元左右,发展到10000元,直至现在的80000多元;结婚时楼房、小矫车必不可少,在以前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因为连饭都吃不上;随礼越来越重,由以前20元、50元、100元直至现在的300元、500元等,关系特殊者除外。在操办过程中的礼节方面比以前简化的多了,但是酒席相比以前要多好几倍。这些风俗习惯的改变说明生活富裕了。
再次、在白事方面:除了随礼越来越多外,在办理过程中各种礼节习俗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以前抬棺材用人比较多,全村男人出动,需要二三十口子,现在是小吊车直接将棺材装上棂车,殡入坟墓。殡葬结束后,孝子们还得谢孝,跑遍大街小巷向众乡亲们表示感谢,现在也取消了,饭后由总管主持,孝子叩头感谢即可,不再跑遍一个村子。这些风俗习惯的改变,说明省事省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总之,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形式的变化,农村近30年的风俗习惯改变的也非常大。这些改变标致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维观念的进步,简单化,方便化,灵活化的越来越适应社会形式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欢迎留言评论。希望各位朋友都来关心支持,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通知删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农村近30年来有那些风俗习惯的改变?你能以没一个角度反映出真实的一面吗?小村姑只能笑嘻嘻的从一个真实的笑话说起,30年前的一桩婚姻说起。
话说农村无论男女,30年前大部分都起好多的外号,连名字都不叫,也没个称呼,养成了习惯,真接叫你的外号。那么在我们村就有这样一个老嫂子,兄弟们都不叫她称呼,见了她都叫黄花大闺女。
黄花大闺女还得从老嫂子结婚后说起,在七八十年代,老嫂子嫁到了我们村,结婚时家里相当穷,就连新房还是借用别人家的两间小瓦房,结婚后才知道这一家兄弟三个连相样的房子都没有,到三天回门后,就往到娘家不回婆家了,这可难坏了婆家人,家人去叫,大队干部去叫,死活不回来。在全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出了瞎拐孑,说你出点血吧,多找点人夜里去把她抢回来。就这样找了庄上20多个年轻小伙,每人一包白包烟,办完事后,清水大白菜加豆腐每人一大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