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了解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背景和影响么?这些事确实存在么?
始皇,方士,焚书坑儒有人了解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背景和影响么?这些事确实存在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以,在这里也需要澄清的是,秦始皇焚书是有范围的,主要是山东六国的史书,以及民间的《诗》《书》、百家典籍,有关医药、卜筮和种植这些实用类的书是明确不烧的。而民间的《诗》《书》、百家典籍并没有完全毁灭,在秦王朝官方的博士馆还有留存,而且在百姓中也有很多私藏,这在西汉后也是多有发现。但是,各国史书因为都是官方的,就无法逃脱厄运了。焚书无疑给文化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但是,对秦王朝刚刚结束几百年的分裂刚刚统一的现状来说,还有统一思想的一面,从这方面说,焚书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只是手段更加惨烈一些。
坑儒
“坑儒”这件事大约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焚书”后的第二年。这件事情,起源于秦始皇求仙求药的个人爱好。他派去寻求仙人仙药的方士相互议论,认为秦始皇天性刚烈狠毒,自以为是,为所欲为,残忍好杀,贪恋权势,于是相约逃走。秦始皇听说后大怒,并派御史审问诸位方士,各位方士相互告发相互牵扯告发,从中查出违犯禁令的有四百六十多人。于是,秦始皇下令,把他们全部活埋在咸阳,让天下人都指导,以此警示后人。
“坑儒”之说历来就有争论,谈的最多的就是秦始皇活埋的那些并不是儒生,而是术士。在《史记•儒林列传》中,就被称作“坑术士”。也就是说,秦始皇坑杀的其实是术士,而不是儒生。整个事件中,侯生、卢生他们都不是儒生,而是方士、术士。而且,“坑儒”事件起因,也确实是因为方士们欺骗秦始皇,惹得他大怒,才大开杀戒。所以,“坑儒”的说法并不准确。而且,经过专家考证,在西汉大多数人没有把秦始皇坑杀方士称为“坑儒”,而是采用比较客观的“坑术士”。
直到东汉卫宏《古文尚书序》才正式使用“焚书坑儒”一辞,而且卫宏的故事,也与《史记》记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讲秦始皇担心自己将小篆改为大篆,读书人不同意,于是,把读书人都招到咸阳,大约700多人。然后,暗中命人在骊山温泉处种西瓜。由于地温,冬天西瓜成熟后,便派这些读书人去实地考察。在这些人正在考察争论的时候,秦始皇命人从山上往谷中填土,将这700人全部活埋在土中。无疑这样的故事跟富有传奇性,而且人数也从460多人增加到了700多人。但是,这样的说法在唐代却广为流行。无疑,“坑儒”事件虽然残酷,但是却被人为的放大了,本来是秦始皇一件个人行为,却被后人解读为钳制思想、文化专制的铁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真实记载的历史事件,但是我认为并没有后人认为的造成多么严重的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国家进入大统一时期必须要经历的事,只是秦始皇处理的太强硬了。
下面我就从焚书坑儒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焚书的起因
秦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封建制国家,是实行封建专制制度的。和之前奴隶制国家实行的贵族奴隶制,分封制有很大不同。
焚书坑儒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
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
但是为了针对中央集权的政策,一些儒生和游士经常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对政策的实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再加上秦始皇正在统一着整个国家的文字,律法甚至是百姓的思想。但是,秦朝刚统一六国不久,很多百姓还习惯于之前的语音,法律和先秦时期的各种思想,对管理国家造成很大的阻碍。
这也使得秦始皇很困恼,于是丞相李斯进言不如焚毁书籍,学习统一的历史统一的教育,这样的话就不会再产生这样的事情了。
焚书坑儒的过程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秦始皇焚书的事情引得当时各学说大家的不满,他们认为秦王的做法有失妥当行为恶劣,就大肆批评秦王,批评朝政,秦王恼怒但是也不敢乱杀读书人。
秦始皇晚年喜爱求长生之道,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但是,他们也知道是不可能找到的,而秦国的律法规定说谎是要出于死刑的。
他们只能逃跑,而且还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 ,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 等等。秦始皇知道后愤怒不已,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福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于是下令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将在咸阳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人全部坑杀,以为如此天下便可太平。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的影响与实质
论起实质来说,秦始皇焚的只是民间所藏的“诗﹑书﹑百家语”等人文类图书,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都得以保留。
《尚书》,记载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和专制制度的封建社会矛盾;其次是《诗经》,因为诗经中多赞颂历代君王,始皇不愿有六国遗党颂六国先王。而诸子百家的思想很多都是对秦始皇统一思想,实行愚民政策会造成影响的。
所以说,“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
这是步入封建君主专制必然会经历的过程,就和国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一样的,是一种趋势。
只是秦始皇用焚书坑儒这种手段太过激烈了,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虽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最后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总结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钳制百姓的思想、防民之口,这也是历朝都喜欢的愚民政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