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讲解课文孩子还不理解?怎么办?
孩子,学生,课文为何讲解课文孩子还不理解?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导入.好在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开始一项新的工作或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时充满热情和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导语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干劲,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2、设疑、导思、点拔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大进”.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突动进而拔动思维之弦,以求个“水落石出”.教师在导入新课后把素先设计好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深入阅读,寻求答案.“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让学生的思维真的活动起来,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注意展示情感魅力
俗话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表扬、鼓励、信任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肯定,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为下一步的成功增强了信心.其次用良好情绪,营造课堂气氛.教师要把高涨、积极的情绪,慈善、微笑的面孔,刚毅自信的眼神带入课堂,让学生大感到致教师的热情、和蔼可亲.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轻松自由,思维才异常活跃;才敢大胆地想象,深究课文中的问题;对某些问题才敢于质疑,敢于评论,课堂气氛才显得活跃、热烈.反之,就让学生产生压抑感,甚至产生失望、惊恐、紧张等情绪,从而扼杀了学生探究讨论问题的欲望,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此外,教学还要注意课堂语言、板书的精练、简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网课跟实际课不一样,而且学习知识有一个阶段性的,你可以耐心多讲几遍,天天出点类似练习题,顺其自然,过段时间说不定他自己又会了。不用太担心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让孩子反复感知课文,参与进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的问题太笼统了,让人无法回答。
建议问题进一步明确以下几点
1.多大的孩子:
年龄或者几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听课特点。
2.什么课文:
科目,语数英?还是其他。最好能列举描述不理解的具体表现,以及孩子反映的难点。明确了具体问题,才能有针对性查找问题根源。
3.谁讲解的:
老师网课讲解后孩子不明白,还是家长自行讲解后孩子不明白。如果老师讲解后不明白,建议家长补充讲解,再不明白可以跟老师私下沟通。如果家长讲解后孩子不明白,家长可以参照对应课程的教案,提高一下自身的讲课能力,当然这真的很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
教学的目的就是赋予孩子们认知世界的本领,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授予孩子们将事物与语言文字符号的“音、形、意”完美对应起来的能力。
语言文字是人类记录生产、生活实践总结经验的工具,是将自我对自然世界事物认知高度图形符号化和发音的抽象化的发明创造。学习则刚好相反,学习是学习者将特定的文字符号、发音与原物体实物一一对应起来,并将其输入大脑形成长期记忆,以备下次遇见同类事物时能够准确辨识的过程。如果把自然世界比作一台机器,那么它并不自带格式化的使用“说明书”,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学习、探索形成与自生兴趣相适应的自然机器使用“说明书”。
人类创造语言文字工具的本意是为了统一人类信息交流的记述符号、发音方式与表意形式,然而由于自然世界环境并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们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必须对相同的文字符号与自然环境进行适配、再运用。因此,现实社会生活中必然产生了语言文字的多意性、个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认知偏差。
学文语言文字的多意性
语言文字是人类发明的信息交流工具,它让人际间信息交流有了相对完整、统一“音、形、意”的标识方式,让使用同种语言的不同人群有了共同通用的记事符号。虽然文字符号相对统一了,但是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许多的多音字、多意字,同样的词、字、句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理解、指代不同的事物。因此,在使用同种语言文字的不同地区会出现不同的“方言”,比如东北和西南同样的一句话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英语则更是分为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
语言文字是指导人们更好适应社会生活、认知世界的工具,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当前的生活需要对语言文字符号做适当的调整,以便它们能更好的为自我生产、生活服务。因此,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同一句话、同一件事物都会存在微妙的认知差异,常见的比如合同纠纷、家庭小矛盾,其本质是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同样的文字信息产生了理解偏差。
文字就是人类解开自然谜底的“药包”不同个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认知偏差
上一篇:援鄂医护人员逐步撒离,请问广西那位昏厥的护士现在是什么情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