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是什么?
中有,动静,也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哲学上说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动与静是相对,也是辨证的。
比如一辆在公路上飞速的车子,相对于车厢内的乘客来说车子一方面在运动,而车内却是相对静止的,这就是所谓的动中有静。
再比如把盐放入水里,看着盐好像是静止不动的,但是盐内部微小分子却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和水分子互相融合,直至完全溶解于水中,这就是静中有动。
自然界一切物质,大到山川河流天体宇宙,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细菌尘埃,无不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与静二者相依相存,相互变化,达到了两个矛盾完美的辨证统一。
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只是相对的,暂时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事物一阴一阳,动静就是“道”。大音稀声,也是此理。越热闹的你,其实是越孤独,越沉默的你,其实内心越丰满。动静是事物规律两面性,是我们探索自己命运的思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但运用到书法创作上变成—种技巧和心境,任何作品如果将动与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动之如疾免、静之如处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那么无论书写水平如何?可以说你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已是别具风味,也就是说已成功了一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阴阳消长,世法无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选这是个哲学命题。但是又渗透生活方方面面。
从生命角度看,动中有静则稳,静中有动则活。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
“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
“生命在于静止”也有人提出,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以“动静”来划分我国古代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
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
他们在养生方法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瑕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
静以养神
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动以养形
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场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所以《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张子和强调“唯以血气流通为贵”(《儒门事亲》)。适当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等形体组织,还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促进食物消化输布。
静动为人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既弘扬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为人如此,境界也就不言而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静经》中记载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由此可见我们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这一论点,可我们当下有几人能理解或者去读过那些著作,或是知道这一理伦。取而代之的是唯物、唯心、等西方学者提出来的理论,我们又有几个人知道我们祖先在很早就提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