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疫情期间的亲子关系,如何避免“相爱相杀”的局面?
孩子,家长,自己的疫情期间的亲子关系,如何避免“相爱相杀”的局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二就是家长在居家隔离的这段时间,实际上是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都有一些身份上的变化,长时间的在同一个空间下家长的精力就非常容易聚焦在孩子的身上,那么孩子的一些缺点也就非常容易的被放大。而且居家办公、延迟开学,这些都让家长这个角色变得多样化。家长可能既是一个居家办公的员工,也是一个家长,同时也是家教,因为要监督孩子写作业,按时上网课,还会变成厨师,给家人做饭,同时还要陪着孩子做游戏。这样多重的角色非常容易让家长感到精疲力尽,这种状态下也非常容易情绪失控。
第三,作为家长实际上都希望能够成为别人眼中的好父母,当家长每天看着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餐,然后默默的进行一种厨艺大比拼,另外还会看到朋友圈里边有一些人会晒很多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等等。那家长是不是自己又会增加几分焦虑感,就是看到别人做的非常好的时候,自己也希望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更好的体验。
我刚才说的这些实际上就是现在出现亲子冲突的常见因素。对于这样的情况,应该做什么呢?
多一些理解,这一部分理解是在避免和应对亲子冲突的时候最基础的一个部分。那么在发生亲子冲突之后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处理呢?首先主动修复关系,当亲子关系出现冲突或者是关系破裂的时候,需要家长承担起主动修复的责任,因为亲子关系在权力上本来就是不平等的,家长承担着养育孩子的责任,所以当发生冲突以后,需要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为他后续处理冲突做一个正向的示范。家长在彼此平静的时候,找一个时间充裕的机会,和孩子聊一聊发生的事情,问一问孩子的感受,也聊一聊自己的感受。
第二点就是要学会彼此反思,当双方表达了彼此的感受之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回顾这件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这个过程当中和孩子一起来反思,看到做的不合适的部分,主动和孩子认错,给孩子进行正确示范,也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错误,让他主动的去面对,同时给孩子机会去调整、去补救自己不合适的一些行为。而不是说对孩子大喊大叫,一味的去批判他的错误和不合适的行为。
第三点是一起商量一下后续的调整的方式,了解了冲突是如何发生以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的处理方式,双方都需要调整自己的一些行为,避免冲突再次发生,那这个过程就需要家长多一些思考,自己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这就需要家长能够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和孩子进行高效的沟通。我相信所有父母都在尽自己所能爱自己的孩子。在育儿过程当中其实这种冲突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尤其是24小时都要在一起的情况,但是在冲突之后是可以用巧妙的方法处理的。
这个时候其实冲突对于家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机会。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到这里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这位家长。
马秀老师:长颈鹿幼儿园园长,儿童心理行为咨询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能出门的这些日子里,最崩溃的恐怕是老母亲了吧。什么追剧、读书、运动、美食似乎都与妈妈们无缘,因为整天面对一个熊孩子就够了啊!
平常要面对调皮的娃也就算了,毕竟不会24小时整天黏在一起,就算黏在一起,也可以出去溜达偷得清闲,现在好了,以往面对的问题现在全部一股脑出现在面前:
● 动不动就哭闹;
● 吃饭磨磨蹭蹭,非要看动画才肯吃;
● 一让练乐器就不情不愿,东张西望;
● 写作业不专心,教了好几遍都学不会。
屏幕前的妈妈们,应该很有同感,即使自己再脾气好再温柔,都有憋不住的那一刻。
想象一个场景。
一位妈妈,上了一天班,本来就已经很累了,推开家门,家里乱作一团,丈夫翘着二郎腿在沙发上看电视,早上没来得及洗的碗仍然摆在水池里,再看一眼孩子,拿着手机热火朝天地打着游戏,根本没注意到妈妈回来了。
其实根本不用想象,这就是很多中国妈妈每天必须面对的事实。
此情此景,作为妈妈的你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脱口而出“为什么不写作业!为什么不洗碗!”,可坏情绪的阀门一旦打开,这些气话和伤害就像泄洪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
跟孩子发脾气的父母们,有很多未必真的是脾气多么暴躁,也许只是负面情绪被点燃了。
拿着垃圾的手,是无法腾出来迎接礼物的,装满了负面情绪的内心,也无法照顾到孩子的需求。
有一位妈妈是这么做的,她说自己的孩子很喜欢看电视,经常看动画片怎么都停不下来。每每孩子霸占着电视,她的第一反应一般是冲过去把遥控器夺过来,关掉电视并狠狠数落孩子一顿,但是冷静一点后,才会想起应该制定好规则,后悔不应该大动干戈。
后来,当孩子再次不停地看电视时,这位妈妈克制住自己没有发火,而是给孩子定了规则,休息日的固定时间可以看电视,孩子很珍惜这个可以理所应当看电视的机会,渐渐地,孩子做得很好,妈妈也没有了大发脾气的机会。
为什么会对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真正的共情。
作为每天都在学习育儿知识的新一代父母,对“共情”两个字一定不陌生。如果孩子不听话,我们总是被教导:要倾听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理解孩子,就能收获一个通情达理、乖巧听话的好孩子。
但是想要做到真正的共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也不是云淡风轻地说说而已。
你有没有过类似下面的经历和体验。
当孩子和我们说:
“妈妈,上学真的好累啊,我不想上学了”。
“我今天心情不好,可不可以跟老师请个假啊”。
家长的回复通常是:
“小屁孩有什么好累的,有本事你来上两天班,累不死你”。
“行了行了,别磨蹭了,赶快收拾东西去学校”。
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心情不好可能是因为生病,不想上学可能是因为这次考试没考好,当孩子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作为大人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太矫情了,去了学校自然就好了,大家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以后他就会明白我是真的为他好了。
当孩子真正渴望和父母沟通的时候,却发现爸爸妈妈并不关心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是趁机说教。于是孩子变本加厉地不听话、发脾气,父母们依然不能理解,还把错全部归结在孩子身上。
一次两次三次,孩子的情绪在父母这里得不到正向反馈,孩子与父母之间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