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看《花木兰》电影动漫都被外国在创作?
花木兰,木兰,中国怎么看《花木兰》电影动漫都被外国在创作?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近日,迪士尼真人电影版《花木兰》爆出首支预告,在微博上获得近4000万的播放量,瞬间登顶各种热搜,在国外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也备受国内外网友的认可,大家纷纷表示:真的很期待!
作为经典的女性传奇故事,花木兰在国内家喻户晓,关于花木兰的评书和戏剧多到数不胜数,电影也不在少数。而且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强烈的传奇色彩,在不同时期被反复创作和演绎。
花木兰身上里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点,这是故事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而在迪士尼1998年的动画《花木兰》中,除了保留和改写一些基本的价值观之外,还进行了现代叙事的改写和创新。
一是除了“尽孝”之外,木兰“替父从军”的动机还有为家庭带来荣耀;
二是木兰行军打仗、取得功绩的过程也是她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除此之外,外国人乐此不疲改编“花木兰”还有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是“女子女扮男装上阵杀敌”的故事性具有“超级英雄”的传奇特质。
其次就是,作为女性,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之下,花木兰能够挺身参军,保家卫国,这一点,在迪士尼的改编中,木兰被塑造成拥有反叛意识的女性,符合西方的审美。
最后,西方人对东方异域文化的天然好奇,促使他们总是乐于用自己的眼光去解读中国故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外国人对中国功夫的崇拜。
花木兰是个打破传统英雄形象的小女子。在动画《花木兰》里面,花木兰的个人形象很饱满。知道父亲要上战场的她是害怕的,但是后来爱父之心战胜了内心的胆怯。上了战场的花木兰又还跑暴露自己女儿身的秘密,所以有些唯唯诺诺,放不开。但是后来军营的氛围告诉她,这里就是战场,军人就该坚强!于是,一个刚毅又柔情,智慧而坚定的女子形象被逐渐刻画出来。
其实外国人对于中国功夫,一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崇拜感。他们认为中国功夫很强大而且神秘。当年的李小龙把中国功夫展示给全世界的时候,甚至在外国掀起功夫热。他们不能明白,李小龙不那么伟岸的身材里怎么能爆发出那么强大的力量!就算是现在,在武当或少林里面,都能看到学习中国功夫的外国人。这就是功夫的魅力,它能燃起你内心的火焰。
当功夫与女人联系在一起时,一个充满高强武艺和美貌的女英雄形象势必更受欢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迪士尼真人电影版《花木兰》。尽管这将是一部标准意义上的外国影片,但因为其取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故事,而且主演都是国内观众熟悉的中国演员,很快引发舆论热议。
并不令人意外,文化差异成为争议核心。比如,网友发现,预告片里出现了与北魏不搭界的福建客家土楼,花木兰打起了明清时期的太极拳。更专业的评论还包括:花木兰戴蒙古盔着半身甲,与北魏军队的甲骑具装不符……有人总结道,花木兰杂糅的东方元素,反映了好莱坞一以贯之的文化霸权与偏见。
尽管演员都是中国人的面孔,但是电影《花木兰》的导演是新西兰人,主要编剧也无一例外是西方人,拍摄和制作团队更是迪士尼的班底。所以,这部电影出现大量与中国历史文化不尽相符的内容,不是意外失误,而是必然结果。
中国文化走到海外以后,发生新的解读和演绎,并非《花木兰》的专属。比如,很早的时候,中国的三国故事就流传到了日本和韩国,而日韩演绎的三国故事,无论是与作为正史的《三国志》,还是与作为古典小说经典的《三国演义》相比,都存在惊人的差异,几乎面目全非。日本游戏《真·三国无双》系列销量长虹,但动漫风格的三国人物形象,显然无法与中国人传统印象中的三国英雄画等号。
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世界上有华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中餐馆。但是,到海外很多中餐馆就餐,很难与眼前的菜肴与八大菜系的任何一种联系在一起。美式中餐的代表“左宗棠鸡”,就跟清末将领左宗棠没有关系,是中国厨师到美国以后逐步改良创新的新式中餐。如果你有一个“中国胃”,恐怕难以苟同左宗棠鸡成为中餐的代表。
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后,在当地人的演绎过程中发生扭曲和变化,究竟是顽固的文化偏见,还是适应当地民情的自然改良,恐怕不宜武断下结论。每一种文明在面对外来文明时,都会以自己的方式作出相应的反馈,让外来文明适应本土文明,也让本文文明更好地吸收外来文明的成果。
在中外文化的漫长交流史上,中国文化在接纳外来文化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外来文化。从远了说,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就经历了曲折的中国化过程,中国佛教人物的形象与印度、尼泊尔等佛教起源地早已大不相同;从近了说,近现代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以后,也不断发生着适应中国国情的改良,牛排要煎几分熟的问题,至今依然是检验一个人饮食习惯的直观方法。
如何让中国文化原滋原味地传播出去,让更多外国人理解和接受,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但是,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归根到底需要本土文化创作者增强实力,培养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美国的好莱坞、迪士尼,欧洲的音乐和绘画艺术,以至日韩的影视剧、印度的宝莱坞,都是因为培养了一批强大的本土创作者,在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用外国人能够理解和读懂的方式叙事。
美国观众关注《花木兰》的故事,迪士尼在拍了动画片之后又拍真人电影,确实是中国文化向外辐射的表现,中国人有理由感到骄傲。然而,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发展不仅需要纯正的历史基因,也鼓励大胆和前卫的混血儿。西方影视业讲述怎样的《花木兰》故事,究竟和历史的本色有多少异同,中国观众不妨持以宽容心态,用娱乐和休闲的态度欣赏即可。归根到底,他国的文化创新自有其独特道路,而本国的经典文化终须懂得的人传扬。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