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民国时期第一大败家子是谁?
他的,败家子,自己的民国时期第一大败家子是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民国时期第一大败家子是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难。人一旦获得财富,总想着将其传承给子孙后世。然而,“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使得这些财富最终败于那些不肖子孙之手。说到民国时期的败家子,人们首先想到是盛宣怀之子盛恩颐和李鸿章之孙李子嘉。盛恩颐挥霍无度,一夜之间输掉上海百套房产,六十六岁饿死于祠堂;李子嘉在继承了巨额遗产之后,吃喝嫖赌抽,样样俱全,最终落得个朝不保夕贫病而死。但是民国时期还有一位与众不同的“败家子”, 一生痴迷收藏,宁死不舍,为护国宝“败尽家产”,他就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
河南项城,不过是中原大地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但近代以来,这里曾诞生了三大家族,即袁氏家族、高氏家族以及张氏家族。河南项城的出名,也是因为袁氏家族走出的极具争议的人物袁世凯,人们习惯称其为“袁项城”;高氏家族是真正的书香门第,真正的老牌名门望族,当年袁甲三、袁树三兄弟还没有发迹时,就曾经在高氏家族的高崃云家做过家庭教师,并因此而受益不小;张氏家族是从山西迁徙到项城的,经过几代人的经营,才有了后来的成就,而张氏家族在近代项城的地位不低,是因为出了个张镇芳。
张镇芳的祖父张致远,无意仕途,着重培养后辈。张镇芳的父亲张瑞祯中过举人,母亲是后来漕运总督刘永庆的姑姑,到了张镇芳时,家道逐渐中落。张镇芳后来考中了进士,被分配到户部任六品京官,慈禧西逃时,张镇芳一路追随,从此官运亨通。项城的张家和袁家也算是世交,张镇芳和袁世凯的关系也不错。后来,张镇芳的一个姐姐还嫁给了袁世凯的哥哥为妻。
张镇芳一生的仕途可谓是紧随袁世凯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张镇芳就先后任职了直隶差委总办,天津河间兵备道、署理直隶总督等职;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后,张镇芳被任命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张镇芳卖命吆喝,被列为“七凶”之一。后来,张镇芳因支持张勋复辟而被逮捕入狱。出狱后,张镇芳远离政治,涉足商界,先后出任了北方银行董事、盐业银行董事长等职务,在商场上也算是小有成就。
张镇芳虽然事业有成,但子女接连早夭,膝下无子成了张镇芳的心病。按照过去的传统规矩,张镇芳必须从家族子侄中过继一个,于是六弟张锦芳之子张伯驹被选中。从此,张伯驹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改变。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六岁的张伯驹来到天津,正式认张镇芳为嗣父,开始了在天津、北京、上海的生活。
尽管当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废除,新式学堂兴起,但张镇芳还是为儿子请来了旧式的家塾先生。张伯驹自幼就天资聪慧、记忆超群,九岁已能写诗,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一时赢得“神童”的美誉。对于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又是银行家的张伯驹来说,自然不会为了生活和前途而担心,自幼就发展自己的爱好,其中就包括对诗词歌赋、戏曲书法的爱好。成长于这样显赫的官宦家族里,张伯驹非但没有染上恶习,反而博文清雅、儒秀非凡。
清朝覆灭后,张伯驹从私塾来到英办学校念书,接受新学教育。按照张镇芳的意愿,最初为张伯驹设计的人生路线是进入军界。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春节,17岁的张伯驹随父亲拜访袁世凯,张伯驹面庞白皙、身材颀长,透出一股平淡如水、没有一丝烟火气的气质,深受袁世凯喜爱。在众人的眼中,都觉得凭借张伯驹的家族背景和他自身的才貌水准,将来无论是从商还是从政,前途都必将一片光明。
这一年,张伯驹考入了袁世凯建立的陆军混成模范团,两年后毕业,先后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的部下任职,一度做到了旅长。然而,张伯驹对于官场的腐败生活和堕落作风实在无法忍受。他更看不惯那些上层军官的趋炎附势和对百姓的蛮横欺压,最终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不顾父母的反对,脱下军装,离开官场。
父亲张镇芳不想看到儿子终日无所事事的样子,就强行把他安排进自己的盐业银行,担任常务董事兼总管理处的总稽核。张伯驹虽然对银行的事情不感兴趣,但因当时前清的贵胄遗老将大批的珍贵文玩抵押在了政治背景深厚的盐业银行,其中就包括溥仪从皇宫中带出来的一批宫廷珍藏。张伯驹因此可以经常接触这些文玩珍品,逐渐对研究古典文化艺术、鉴赏名画墨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盐业银行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张伯驹没有学到挣钱的方法,却造就了超乎寻常的鉴赏眼光。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的一天,张伯驹像往常一样去盐业银行上班。半路上一时兴起,走进了北京琉璃厂的一家古玩字画店。有了在盐业银行的历练,张伯驹对字画的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准,他一眼就看中店里一件康熙皇帝御笔的书法作品“丛碧山房”。在张伯驹看来,这幅字与康熙平常的风格不太像,好像是兴致所至后的运笔,虽然形有区别,但神韵相通。于是,张伯驹毫不犹豫地支付了一千大洋将其收入囊中。因实在过于喜爱这幅字,张伯驹特意将自己的住所改称“丛碧山房”,并以 “丛碧”作为自己的字。从此,张伯驹开始了他的收藏生涯。这一年,他刚满三十岁。
张伯驹虽然家资巨万,但却从不追求奢华。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饮食随便,大葱炒鸡蛋对他来说也是上好佳肴。出行的汽车也不讲究,只要有四个轮子就行,没有一点派头。张伯驹唯一大方的,便是在收藏方面。生于豪门的他,出手大方,看准的古玩字画只需说个数,改天上门取钱即可,从不议价,张伯驹的败家由此而起。
由于出手大方,那时很多古玩字画商人都喜欢和他打交道,很快张伯驹就在收藏界混得风生水起。在长辈眼中,张伯驹就是个叛逆者、败家子,但家人对此无奈,只好随便让他自由选择。因为出手大方的缘故,张伯驹在京沪的古玩界有着很大的名声。但发生在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的一件事,让张伯驹第一次有了无力感,而且对此久久不能释怀。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当时的北京局势紧张,日本人猖獗。前清恭亲王的孙子溥心畲担心家藏的珍贵文玩字画被日本人觊觎,加之家中拮据,于是打算变卖一部分家藏。英国收藏家大维德得知消息,便委托上海古董商叶叔重前往北京求购名画《照夜白图》。这幅画是唐代著名画家韩干的代表作,上有“韩干照夜白”字样,画中描绘的那匹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一匹白色御马,据说夜间可以照亮夜空,故名“照夜白”。叶叔重以一万大洋的价格,就从溥心畲手中买走了这幅名画。张伯驹听闻这个消息后,立即给时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的宋哲元拍了封电报,希望其能阻止国宝外流,然而为时已晚。从此,《照夜白图》流落到海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