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关键字是什么?
词人,辛弃疾,沙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关键字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此词是一首壮士悲歌,其关键字应该是“怜”字。
1、与好友陈同甫同病相“怜”,空有平戎策,却无报国机会。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人称“词中之龙”。他一生力主抗金,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后被主和派排挤,退隐江西上饶。
从题目看得出,这首词是寄给好友陈亮以抒发抗金壮志的。两人同为爱国词人,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相同的遭遇让志同道合的两人友谊很深。
1188年,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到江西带湖拜访辛弃疾,一对没有一起扛过枪的战友,促膝畅谈,商量恢复大计,共抒北伐壮志,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胸臆与之共勉。
但是,他们的计划意料之中的全都落空。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感叹: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
这次会面的六年前,辛弃疾42岁,受弹劾,官职被罢,在带湖新居正好落,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这次会面的两年前,就是1178年,陈同甫45岁,连续三次上书,慷慨激昂地批判了朝廷苟安东南一隅的国策,批判主和派懦弱的不良风气。空有平戎策,却得不到朝廷重视。
2、“怜”自己怀才不遇,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借酒消愁。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沦为金国控制13年了,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在《美芹十论》中他自己写到,他的祖父辛赞常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辛弃疾也亲眼目睹金人统治下汉人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1岁辛弃疾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在军中,辛弃疾有惊人的勇敢和果断,名重一时。完成任务后回到南宋,从此再也没有上过抗金战场。
1165年开始,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25岁的辛弃疾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一时期,辛弃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但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的才干很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任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之类的。
1182年11月,受弹劾,官职被罢,闲居带湖,虽然心灰意冷,还抱有复出杀敌抗金的梦想。写这首词时,词人罢职闲居,但目睹国事则忧心如焚,胸中块垒,惟有借酒浇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首两句,就格外的慷慨悲壮、沉郁顿挫,情景交融。
醉酒之时,唯有酒醉之时,辛弃疾拨亮灯火,一次一次深情地端祥着自己心爱的宝剑,却尽是愤懑与失落。
“挑灯”“看剑”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心情,在迷离的醉态中,词人又仿佛回到了那铁马冰河的抗金岁月。那时,军营里召唤战士出征杀敌的号角响成一片。八百里连营,激情澎湃,战旗猎猎作响,战士斗志昂扬,那场景多么激动人心啊!
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也道出了辛弃疾的壮怀激烈。
3.“怜”自己白发生,却未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理想。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48岁了,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天下事”,一心渴望复出沙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生前身后名”,是想为南宋和民族建立不朽功勋。这两句词里,辛弃疾仿佛看到了自己大功告成发出愉快欢呼声的样子,语调轻松却又大气磅礴的。
全词从意义上思考,前九句是一部分:仿佛天已拂晓,军营里的号角声连绵不断,他把大块的肉给将士们分享,琴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猎猎秋风,辽阔沙场,他检阅着自己的兵马,一声令下,旌旗展展,骏马奔腾,风驰电掣,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君王的统一大业就要大功告成,他也赢得了生前死后的不朽英名。
不过,话题一转,词人似乎酒醒了,一股愁绪又涌上心头,“可怜白发生”,时光匆匆,自己已经老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毕生愿望,恐怕是再也没有机会了,怎不伤怀?
我们不想看到这个大转弯,我们都还沉浸在辛弃疾的醉态描绘中,陶醉在他营造的“沙场秋点兵”中,然而,一切梦都会醒,所有的醉都会醒。
理想和现实,是如此强烈的反差,这反差里,是壮士悲歌,是壮怀激烈,是壮心不改;这反差里,是理想的破灭,是青春的流逝,是词人的无力回天。从这反差中,我们看到了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看到了人民的水深火热,也看到了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结语:追往事,叹今吾,不堪回首。
辛弃疾的词作中,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短短五十五个字,却写尽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阙气势恢宏,下阙悲凉如冰。
越豪放的就越柔软,越悲哀的就越平和,辛弃疾没有过多的语言,只轻轻一叹: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够轻轻一叹。
在历史长河里,辛弃疾未酬的壮志竟然是如此醒目,整个南宋王朝都有他“醉里挑灯看剑”的影子。
在文化长河里,辛弃疾被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代表南宋豪放派词的最高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作为将军,辛弃疾是可怜的,作为词人,辛弃疾是幸运的。苦苦追求无果的政治抱负,却无意中成就了他的千年词名。幸?抑或不幸?
以上就是武哥说文得浅显分析,希望能够给您一些参考。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即删。
上一篇:哪部韩剧影响你最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