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曹操为什么说汉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汉中富户做了什么?
汉中,鸡肋,刘备曹操为什么说汉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汉中富户做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因此他最终还是采取了放弃汉中的做法,将对蜀作战的正面防线收缩至关中,把秦岭难以通行运输的困难抛给了蜀汉一方,利用“五百里石穴”的天险来阻碍对手。
曹操还迁徙百姓,将汉中变成空旷无人的荒野,使蜀军在北伐时无法在沿途获得补给。自己则通过防守避战来休养生息,恢复和增强国力,为将来的统一战争做好物质准备。
魏明帝即位后,曾就是否攻占汉中举行廷议,大臣孙资追述曹操的有关战略构想,成功地说服曹睿罢兵。
从以后的历史进程来看,曹操放弃汉中、对蜀采取守势的战略,在其死后基本上得到了贯彻(数十年中,只有曹真、曹爽对汉中的两次短暂进攻),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蜀国夺取汉中后,由于秦岭的阻隔,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多次因乏粮而被迫撤兵,在领土扩张方面,数十年来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说明曹操的上述决定是明智的,他对汉中的战略地位与军事价值做出了客观、正确的判断,眼光长远,为魏国将来的强盛与灭蜀统一奠定了基础。
我是卢克老师,一个爱读书写作的供应链人,欢迎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杨修可谓聪明之人,然而太聪明终究还是死在曹操手里。也可能是曹操妒忌其才华吧,话说某夜行军打仗,杨修在曹营帐中,恰遇将领请示曹操行军令,曹操此时正食一鸡肋,烦躁的他扬了下手重的鸡肋说,“就拿这个做行军令吧”。杨修闻言,回帐中,打点行头准备撤退,帐中余人纳闷问之,杨修曰“所谓鸡肋,食之而无味,弃之尚可惜。今主公以此为令,不喻此行?!退之为上策,故如是。”曹操得知后大怒,以扰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斩首示众。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45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少荃经史屋,给你讲点不一样的东西。
“汉中者,鸡肋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曹操同刘备在汉中之战,对峙长达两年之久后发出的感慨。
作为一代战术、战略家的曹操,在面对汉中之战的困局中,既没有感慨连日阴雨,粮草不继的天时,也没有归咎蜀汉精兵强将,难以攻破的人和,而是抛出一句直指汉中战略价值的话——汉中鸡肋。既然曹操点名了“汉中之地无味”,那就要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分析。
两山之间的汉中
如果将汉中地视为蜀国北伐或魏国南征的“跳板”,那对于哪一方来说,都是属于“后劲不足”的尴尬地带。古语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不只是要横穿秦岭,而且还要穿越大巴山,才能进入四川。
“真正的蜀道”其实是有“七段”,分别是位于秦岭的“四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位于大巴山的“三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也就是说,汉中不论被哪一方夺得,其战略价值都相对棘手很多。一者后勤补给、援军呼应会被中间的山脉拉长,造成不便;二来战略进攻任旧要借助蜀道来完成,很难实现大军压境和出奇兵的战术。因此无论进攻还是防守,这里的战略意义都不尽如意人。
韩信的优势
韩信当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困难?
答案是没有,因为韩信是直接在汉中发兵的。项羽把“巴、蜀、汉中”三郡都封给了刘邦,汉中是作为刘邦封地而存在的,并不是争夺而来。因此造成一个优势——在汉中厉兵秣马,囤粮续草并不会拉响战争警报而让关中楚将进入戒备;明修栈道,虽然表明了自己的动兵意图,对方也有了防范,但却是声东击西的计谋。
曹操的远见
三国时期的汉中地,已不是秦末时期的汉中了,双方心知肚明此地曾是韩信突然发兵之地,汉中“藏器”的功能已经丧失。一旦刘备夺得汉中,曹操立马就能在蜀军补充兵力与积蓄后勤的时间内,沿汉水西进或秦岭的蜀道采取进攻或是防守。只要消耗汉中的蜀军,蜀军就难以进行第二次跨秦岭的作战。
这就能理解为何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原因大多因后勤不继,因为巴蜀的粮草还要跨大巴山的蜀道而来。
既然曹操想到了这个层面,那同样,魏国若是占领了汉中将遇到同蜀军一样的“尴尬鸡肋”。后勤粮草和援军的不便,很难在短时间内积蓄跨大巴山进攻的力量。相反,若蜀军开始消耗汉中的魏军兵力,那魏国将被拖入对峙的泥潭当中。
所以汉中对曹操来说如同“鸡肋”,占领后并没有提高战略意义反而陷入被动。所以思来想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汉中“让于刘备”,让刘备去体会汉中之地“既难以北上抗敌,又不甘撤回巴蜀”的尴尬。
对曹操来说,放弃汉中将也预示着消灭刘备又成遥遥无期之状。最终仍旧是要穿越汉中进入川蜀,现在放弃实属可惜——弃之可惜。
关键因素
若想让汉中地实现曹操的战略意图,要有一个大的前提条件,就是让汉中不能有“天府之国”的优势,要让其变的贫瘠,不能就地供养驻扎于此的大规模军力。
这就是为何曹操在撤离汉中时,要将控制区内的所有百姓全部迁走的原因,没有了人口作为基本生产力,谁占领了汉中都将成为一个鸡肋之地。而且当时的百姓对土地的情感观念是非常深的,一般不轻易离开生养之所,因此诸葛亮后期若想增加汉中人口,就必须将蜀中百姓迁至汉中,而百姓迁移又是一个浩大的综合工程。相比较下来,还是运送粮草较为贴合当下实际。
总结
上一篇:给你一年时间学习英语,目标是听懂美剧,你打算怎么学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