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汉化”一词是褒是贬?
汉化,汉族,民族“汉化”一词是褒是贬?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化”一词是否褒贬,要看用于什么情境或指汉化的内容是什么。比如:如果少数民族说一个人有点象汉族人的某个缺点,那显然是贬义的;如果少数民族说某人有点象汉族人的某个优点,那应是褒义的。“汉化”二字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是中性词,只是指民族融合发展的变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褒贬都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好汉则应化,坏汉不应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好,朋友。为您坚持正确、不随流俗的精神点赞。
抛开一种文化现象的内涵、史实和道理,给其下的论断,是站不住脚的。
同样,要判断“汉化”的褒贬,需要分三步走:
先要了解“汉化”的定义;
还要了解“汉化”的史实;
也要了解“汉化”的道理。
首先、要判断“汉化”的褒贬,先要了解“汉化”的定义;
汉化:广义上的中国化包括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对周边民族的同化与融合,也被称作汉化。
这个过程一直贯穿着中国的历史。
在古代,居住在中原的汉人相对周边各族,具有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悬殊的人口优势,因而在其中扮演主导角色。
也就是说汉化是落后者向领先者的学习,是从边缘向核心的转变。
其次、要判断“汉化”的褒贬,还要了解“汉化”的史实;
历史上的汉化几乎历史是并行的,我们不妨看一看;
1、上古、先秦至春秋战国时期:
九州内的蛮、戎、夷、狄等部落如三苗、山戎、骊戎、赤狄等,透过内迁或与诸夏部落杂居,从而使得他们一部分人被同化。
秦汉时期,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部落来到岭南地区,多数南越人与华夏人杂处。
秦朝灭亡后,南越国时期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夏、越(粤)和平杂处,或互相通婚,并陆续有中原人迁入岭南。
西汉武帝时灭亡南越、闽越,汉武帝将闽越人迁入江淮地区,而留居福建的闽越人后来也被同化。
2、魏晋南北朝至唐
孙吴时期灭亡山越,山越内迁入江南各地。
自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丁零、卢水胡等北方民族纷纷内迁并归附于中原势力,逐步汉化。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朝征服突厥及昭武九姓迁入。同时唐朝首次将漠北和东北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统治,有效促进了当地的民族融合和汉文化传播。
3、宋、辽、西夏、金、元
宋辽金元时代,契丹、女真族、蒙古族等民族先后南迁进入中原甚至建立政权。
元代后期,契丹之名逐渐消失,而随金国内迁的女真人与汉人杂居通婚,改用汉姓,提倡儒学,使女真人汉化。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也提出了“行汉法”主张,并对政治机构进行了许多改革。
元末,内迁的女真人和党项族人完全融入汉族。
4、明代
明代朱元璋重新建立汉人政权后,下诏禁止胡服、胡姓、胡语,留在中原的其他民族为避免被歧视,多改汉姓,进一步促进这些民族的文化汉化。
5、清代
清代满族人虽然在政治及军事上统治了全中国,但最终在语言和文化上却迅速地被汉化。只有百馀满族人尚能操满语,主要居于黑龙江、吉林等地。
第三、要判断“汉化”的褒贬,也要了解“汉化”的道理。
汉化是以汉民族的优秀的文化、先进的文明、进步的经济、快速的发展等为要素的综合实力为前提的,自身的综合实力优势对相对落后的群体的一种吸附。
不要说被征服者的全面归化,就是变身统治者的政权,一样会被汉民族的综合实力所吸引,而出现了“征服者为被征服者的文明和文化所征服”。
比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比如元朝统治者的汉化变革;
比如满清全面接受汉文化的变革。
热衷汉文化的乾隆皇帝汉服画像
综上可见:汉化,是落后者向领先者的学习,是从边缘向核心的转变。
您的坚持是有道理的,为您理智的精神点赞!
上一篇:很好奇家里买了地毯的朋友们,你们地毯是怎么清洗的,多久一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