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听说书的经历吗?感受如何?
都是,评书,那时候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听说书的经历吗?感受如何?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就喜欢听评书,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晚上我还是经常听着听着评书就睡着了,看来这是一辈子的爱好了。
我是山东济南郊区农村的,那个年代农村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非常匮乏,电视机还不普及,家家户户都有一台收音机,人们最爱听的有两种曲艺节目,一种是吕剧,比如《李二嫂改嫁》《借年》《小姑贤》;另一种就是评书了。那时候评书每天晚上我记得大概是七点半吧就开始播讲,一天就播一集,这整个一部书播完起码得大半年时间。所以晚上一到点大家就准时守在收音机前,真是可以用如醉如痴来形容了。听完一集真是意犹未尽,大家肯定会议论一番,然后再猜测下一集会是个什么情节,虽然心急但没有办法只能等到第二天再听。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秋收的时候,晚上一家人一边围在大堆玉米棒子跟前扒玉米皮,一边听评书。月光如水,听收音机里惟妙惟肖发出的紧张精彩的评书声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听着评书干活真是一点也不觉得累。不知不觉旁边便堆积了很多光溜溜的玉米棒子。就是在那时候,我听完了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刘兰芳的《杨家将》、单田芳的《白眉大侠》、田连元的《刘秀传》。岁月流逝,我都快变老了,依然还在听那些经典的评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也不是记得很清楚,那是在七八岁的时候吧。记得那时候刚有收音机。每天晚上7:00都播放刘兰芳讲的《岳飞传》。在我们小的时候,那是我们那个年代唯一的一娱乐节目。所以每天都盼着赶紧到七点,我们好听小说,现在感觉那时候好像也挺有意思的,因为每天都有盼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起听书,我是记忆尤深,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听书成为了唯一的爱好。除了乐趣之外,听评书,特别是评书名家的作品,学习了很多的做人道理,学习了很多的处世哲学,评书,可以说是我们的国粹精华,希望下一代的孩子有机会也听书,把我们的国粹发扬与传承下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是说书人说得津津有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时候农村没什么娱乐,总盼着说书的来我们村,说书的来了我们小孩子就坐地上,围成一圈,如痴如醉听着岳飞传,杨家将,罗成娶亲一直萦绕在耳旁,至今难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童年的记忆,不堪回首。一年级同学姓金,名字忘了,因为他母亲生他时是剖腹产,同学们都叫他肚里扒。他的父亲就是个说唱大鼓书的,那个时候,农村春节只放六天假,什么娱乐节目都不敢弄,万般无耐,老队长与红袖标商量一下,请个大鼔书吧。排人秘密的把老金请来,还必须得晚上才能开讲。两三元钱讲半宿,也算不容易。大鼓书不同于平书,平书只需一张棹子一醒堂木一把扇子。大鼓书就不一样了,左手拿着两铜板叫什么忘了,右手鼓锤,一张棹子上一小鼓,另外还专门一个人弹三弦。开场白是类似于相声小段,大家轰堂一笑。这时,三弦响,鼓锤敲,唱今古,说灵霄,铜板一摇,静悄悄。说一段唱一段,临了一句今日到此告一段,明日咱们接着听。让人欲罢不能,感觉比现在的春晚都过瘾。只是现在已经没有了。大家是什么感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记得,那时候没有电视,我好像记得连个收音机也没有,在过了几年才买了一个收音机但不记得是什么牌子的了,我们村就有说书的,我父亲是根他们一起拉弦子的,就是说河南坠子的那中,但是他们都很少在我们村说都是到外村去说,那时候在我们村来的说书人的名字我还记忆犹新,一个叫河蟆(外号)姓名我不知道,反正都这么叫,一个叫换世,这两个人是说大鼓书的,在我们这里基本是大鼓和河南坠子,我们村中央正好有个土台,每次说书都是在这里,说书基本上都是晚上,因为那时候都是生产队,每天白天都要去生产队下地干活,到了晚上每个人带上自己的小板凳来听说书,不光是本村说书的时候听书,邻村说书也去,那时候除了说书还有就是露天电影,只要是有放电影的不管是本村还是邻村都会去看电影,三五成群结伙去邻村看说书和电影,想起那时候的场景,现在还是历历在目,那时候是多么的无忧无虑,多么的快乐啊!
上一篇:TCL电视的质量和售后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