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宁静致远”为什么成为诸葛亮的座右铭?
他的,刘备,宁静致远“宁静致远”为什么成为诸葛亮的座右铭?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他的叔父在赴任的途中就被人顶替了,意思是官还没有坐稳,就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他叔父因为气不过,还嗝屁了!第1次让诸葛亮见识了官场的风险,官场的风云变幻没办法呀。
有一个无所适从的中年,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当时的,当官这条路被封死了,他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自己有没有办法破局,所以就选择了一个要么是标高自己,要么就是顺应时局的一个座右铭!
宁静致远,到底是告诉自己安静等待乱世变化呢?还是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无能为力?都是少年诸葛亮面对的乱局,他到底什么意思,我们后辈人,只能猜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葛亮“宁静致远”座右铭的核心是:革命尚未成功,就开始赖在安乐窝里享“既得利益”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没得的永远是最好的?为什么这么说。
宁静致远正是诸葛亮没有做到的,要不然就不会天妒英才54岁就去见先主了。
诸葛亮知道自己如果能做到宁静致远,心如止水一定可以活得更久,为蜀汉出更多的力。
可实际操作上,诸葛亮往往希望直捣黄龙,以最短的时间灭掉魏国,实行自己的志向和先帝的遗志。
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者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使者辞去,回到五丈原,见了孔明,具说:“司马懿受了巾帼女衣,看了书札,并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起军旅之事。某如此应付,彼言:‘食少事烦,岂能长久?’”孔明叹曰:“彼深知我也!”
是谁诸葛亮急于索战,而司马懿则以逸待劳。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说他像个娘们,不敢应战。
司马懿则趁机打探,了解到诸葛亮连打二十棍的小罚都要亲自过问,每天也吃不下,烦事又多,还都要亲力亲为,知道这种高压下,诸葛亮支持不了太久。
诸葛亮知道后,马上下令退兵,满脸无奈,可又能怎么办呢?他的软肋已经被司马懿看的清清楚楚。
所以如果诸葛亮觉得自己如果能做到宁静致远,心如止水,像萧何那样处理好自己分内的事,而不什么事都要亲自过问,势必可以做得更多,何尝不是为自己叹息。
虽然有江东周郎在前面做榜样,可自己却还是步了后尘,可悲可叹,也可以看出后主时期,蜀国人才凋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以为,宁静,需排除当前的分扰。致远,需预判并掌握未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葛亮54岁时,在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写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致远这几个字作为励志名言,一直被大家所喜爱,很多人把它挂在厅堂之上当作座右铭。
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指只有内心里平静才能到达更远的地方。
也就是说,要心无旁骛地专心去做一件事情,不能浮躁,要有耐力和耐心。
诸葛亮说“宁静致远”的这一年,他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他一定是意识到了什么,所以专门给年龄尚幼的儿子留了几句话。
这些话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话、实话,是其一生经历的高度浓缩和总结。
后人对于诸葛亮的评价虽然也存在不少争议,但没有人否认他的辉煌业绩。
诸葛亮年轻时眼界很高,曾自比管仲、乐毅。
初见刘备,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对天下大势分析得很透彻,连实践经验丰富的刘备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刘备虽然出身贫寒,但受过良好教育。他本人也是既聪明又勤奋,再加上他亲历了无数重大事件,与当时许多重量级人物都打过交道。虽然他本人不是最顶尖的人才,但他知道谁是。
此前,诸葛亮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虽然读过不少书,但还未有行万里路的经验。可是他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见解却让刘备眼前一亮,并认定他是个罕见的战略型人才。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江东,史书上没有记载他是以什么身份去的,甚至有可能他当时也没有具体的职务,刘备派他出使江东只是看中他有个哥哥在孙权手下担任要职。但是,诸葛亮仍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因功被授予“军师中郎将”一职,这个职务不算低也不算太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