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宁静致远”为什么成为诸葛亮的座右铭?
他的,刘备,宁静致远“宁静致远”为什么成为诸葛亮的座右铭?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果他有其他心思,根据他的本事,要想当皇帝不是易如反掌吗!由此可见他对汉室的拳拳之心。《出师表》让读者们深感他的真情实意!
公元234年,诸葛亮患重病死在五丈原,年仅54岁。根据他生前愿望,死时倚山造坟,墓穴大小只盛棺木,只穿平时穿的衣服,不放陪葬品。死后谥号忠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的誓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我是布衣行四海,很高兴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出师表》 感人肺腑,流传至今,其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句,已演化为 成语,成为许多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刘备第二次访问卧龙岗时,来到诸葛亮的草堂,抬头看见中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于是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毛宗岗在这副对联下批了一句话:“观此二语,想见其为人。”在这时,诸葛亮虽然还没有出来,但对联却道出了他处世的态度、俭朴的生活,以及不凡的抱负。在弘治本《三国演义》里,原本没有这副对联,是毛宗岗增补进去的。后人都说补得好,好就好在给草堂添上了风雅的色彩,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草堂主人的“为人”,起到了未见其面先知其人的作用。毛宗岗为什么要加上这么一副对联?当然是出于更真实地刻画诸葛亮的形象。看来,他不但熟读了诸葛亮的作品,对他的为人也了如指掌。
诸葛亮曾写有一篇《诫子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诫儿子,要注意思想和学问修养,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而在这篇《诫子书》中,最著名的就是这样几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宁静”,就是专心致志,不受干扰;“淡泊”,就是不务虚荣,安贫乐道,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志向始终如一。有了志向,还须学习,“非学无以广才”,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要学习好,须要明确的方向和动力,这就是“志”,“非志无以成学”。很明显,诸葛亮草堂的这副对联,就是从这段话中提炼出来的。
实际上,这两句话也是诸葛亮的座右铭,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书里批道:“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生本领。”诸葛亮出山之后,受到刘备的重用,当了西蜀的丞相,位极人臣。可是,他始终保持着昔日草堂的淡泊生活,矢志不移地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他除公家供给的俸禄之外,别无他求。经常是“家无余财”,“妾无副服”。也就是说,除了身上穿的,妻子连多一套的衣服都没有。用功的时候,诸葛亮更是全神贯注,废寝忘食,“食不知味”。临终时,又提出对自己的丧事从简,不要厚葬。由此可见,在当时,诸葛亮的确是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毛宗岗增补的这副对联,不仅使茅庐生辉,也让人对诸葛亮肃然起敬,堪称点睛之笔。而且这两句话对后人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将这句话视为自己的座右铭,而他也用了自己的一生践行这句话。诸葛亮没有选择强大的曹操,而是选择辅佐当时几无立足之地的刘备,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刘备死后,他竭尽所能辅佐不成材的刘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总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一生回报刘备对他的信任,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北伐的路上。哀哉,诸葛武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座右铭是个人设置的用来提醒和警戒自己,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的提示语!
诸葛亮的座右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给后世人所称颂,为什么中年以前的诸葛亮会有这样一个座右铭呢?
小人物认为,诸葛亮的座右铭充分反映了诸葛亮所处的时代的迷茫,同时也表达他的失望。
诸葛亮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多么失望呢?能写出如此励志的座右铭?这和诸葛亮的亲身经历有不可分割的渊源!
成长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让他对朝廷充满了失望,但有特别的不甘心!
诸葛亮是一个有趣的人,出生在公元181年,他出生的年代刚好是大汉天下风雨飘摇的时代,公元180年著名的黄巾起义爆发,动摇了大汉天下的稳固根基,将老百姓推向了生死的边缘!诸葛亮就是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生的,作为一个小生命,幸亏是出生在一个相对富庶的家庭里,要不然诸葛亮的小命活不过战乱。
他是琅琊郡诸葛氏的后人,也算是一个官宦子弟吧,用现代化话说是“官二代”,只不过他比较尴尬的是自己父亲很早就死了,提前过气了留下他兄弟几人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他的叔父抚养着他们。可以说诸葛亮是有一个苦难的童年,自从他的父亲去世以后,诸葛亮从此过上了一个寄人篱下的生活。
从他躬耕南阳的状态来看,他以前是下过地干过苦力,只不过是喜欢读书罢了,所以在他的童年当中被鄙视、被歧视是正常的现象。就像刘备一样被人骂做织席贩履之徒,诸葛亮的处境应该不会比他还好,因为在东汉末年这个时代,一个家庭失去了男人,失去了家庭的一家之主是比较悲催的。
等他长到16岁的时候,在家里有了一定的家庭地位,可以支撑自己一个家庭,而他自己又比较喜欢读书,因此被他的叔父看中,因此把他的孤儿寡母带在身边,让他去长一点见识官场的生活,见识官场的风险,增加增加社会阅历,从而准备把它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