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豆类种植行业的创新发展空间在哪里?
豆类,大豆,豆制品豆类种植行业的创新发展空间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4 市场需求大、研究利用价值高
目前,我国市场对豆类作物产品的需求量有逐步增加的趋势。2001年,我国食用豆类作物中,蚕豆、普通菜豆、豌豆、绿豆的面积分别为133.5万、113.6万、106.7万、133.9万hm2,这4种食用豆类的栽培面积合计达487.7万hm2。目前,估计我国食用豆类的栽培面积超过670万hm2。食用豆类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农产品,虽然出口量不大,但每年平均出口量在50万t以上,个别年份突破100万t。 食用豆类遗传基因的挖掘与利用潜力很大,如豇豆等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开发前景广阔,该基因已被转化到水稻、玉米、芥菜、杨树、苹果等植物中,增强了植物的抗虫性。食用豆类普遍具有生物固氮作用,也可作为绿肥,通过加强对其的研究和培肥地力等的应用开发,有助于降低氮肥的施用量,减少有关企业生产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形成当前我国社会所最需要的农业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加强食用豆类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与发掘利用,对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对引导我国豆类产业发展作用显著。
在广东岭南地区,四棱豆、蚕豆、扁豆、绿豆、赤豆、毛豆等种植较少,甚至还没有被重视,随着绿豆在省内市场价格的提高,有时甚至高达30元/kg,加之四棱豆、扁豆、赤豆、毛豆品种比较稀少,而消费者喜欢多样化、稀少、无公害安全的粮菜农产品的情况下,目前省内市场对豆类尤其是这些稀少的食用豆类的需求量大增,为其开发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市场基础。
我省是食用豆类重要的进出口省份之一,例如,我省是绿豆主要的出口省份之一,2007-2008年出口数量达到3 491 t,位居全国第8位;进口数量则达到3 598 t,位居全国第2位。因此,食用豆类在我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且其利用价值也很高,值得重视。
2 食用豆类种质资源国内外创新利用情况
2.1 种质资源及其研究方面
我国目前保存了食用豆类种质资源35 000余份,其中以绿豆、豌豆、蚕豆、红豆、普通菜豆为主,其次是豇豆、饭豆和小扁豆,其他豆类较少或很少。“十一五”以来,我国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了普通菜豆、豌豆、蚕豆等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蚕豆、豌豆的低温筛选,蚕豆、豌豆、普通菜豆、绿豆和红豆的精准鉴定,并对新收集的17种食用豆类资源的田间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和编目。
1999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参与了河源、梅州市的蚕豆资源考察工作,收集了15份蚕豆地方资源,但后来未对蚕豆性状等进行进一步研究;2000年曾开展四棱豆的繁育工作,但却因发生冻害而失败;2008年从菲律宾引进了四棱豆种质资源,并成功进行了资源扩繁与示范推广,但面积很小;近几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李育军研究员所在的团队在河源市东源县、梅州市蕉岭县进行了粮用豇豆、红豆、扁豆等食用豆类的考察与资源收集,收集了一些种质资源,并从国家种质资源库中安排了35份四棱豆资源和5份刀豆资源进行繁种和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开展了扁豆、豇豆、红豆的资源收集与繁育、生物学和植物学性状的调查研究工作,目前进展顺利。
2.2 育种创新、生产技术和产品方面
除大豆等外,我国其他豆类遗传育种研究水平落后于其他重要作物,豆类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技术力量少且较为分散,且以前的育种目标比较单一,聚焦在丰产性和早熟性上,而育种工作者忽视其在多熟制、生活多样化、健康营养需求以及在产业化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在食用豆类的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品种混杂、老化、质差、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即使育成新品种,也缺乏有效的推广应用。另外,种植分散、零星,以粗放型管理为主,生产技术手段极为落后,集约化、规模化的优势产业群和优势区域几乎没有形成。
我国在食用豆类育种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就用木豆栽培种与野生种资源杂交、回交等方法,获得雄性不育系,首先进入木豆杂种优势利用的行列。泰国20世纪90年代,首先开展亚种间远缘杂交,将野生绿豆资源的抗豆象基因成功转育到栽培绿豆中,获得了兼具优异农艺性状和突出抗豆象的优异绿豆品种;日本以种间杂交手段,将饭豆资源的抗豆象基因成功转育到红豆资源中,获得兼具优良农艺性状和突出抗豆象的红豆资源,抗性程度达100%。国外关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优异种质材料的报道也较多,例如,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将Bt基因转录到鹰嘴豆、木豆资源中,成功培育了稳定的抗食荚螟和抗棉铃虫的高代品系;澳大利亚通过基因克隆、转导和植株再生技术,将普通菜豆资源的抗豆象基因成功转育到豌豆中并得到稳定表达,获得了遗传稳定的抗豆象豌豆品系。
“十一五”以来,我国选育了芸豆绿心1号、芸豆绿心2号;育出抗虫或抗病的绿豆新品种中绿4号、中绿5号和中绿6号,还育成绿豆新品种冀绿9239、冀绿9309、冀绿7号、冀绿8号、潍绿1号、潍绿4号;育成红豆新品种冀红8937、冀红9218、保8824-17、保876-16;育出蚕豆新品种戴韦、青海13;育成豌豆新品种科碗1号、科碗2号、科碗4号和科碗软荚3号。广东育成或推广的豇豆品种有珠豇1号、珠豇3号、丰产2号和夏宝等;推广的豌豆品种有604等。
虽然我国新育成了许多新优食用豆类品种,但是总体来说,我国食用豆类产品质量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主要是缺乏名牌产品。因此,在今后的食用豆类作物生产中要树立品牌战略思维,做到规模适度,优区优栽,产业链完善,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积极推进豆类生产技术标准化、国际化,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虽然我国也开展了一些食用豆类品种的配套栽培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制定了一些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规程,促进了食用豆类产业的发展。但总体与国外相比,在育种、栽培和加工研究方面仍有待提高。
拓展发展前景
1.豆类种植前景分析
以前是土地问题咩有得到解决,导致我国豆类种植没有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导致豆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2019年以后,我国土地确权工作已经完成,土地流转就会推展开来,这时候土地得到集中化的,面对土地政策激励下,豆类种植面积将会增加,为豆类种植规模化提供了良机。
2.豆类种植前景分析
2019年1月,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了新的豆类振兴计划,提出要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安徽、山东、河南、四川等传统豆类种植区实施新的豆类振兴计划。
从2018年补贴数据来看,2018年大豆补贴增加,高达320元每亩,东北地区2019年大豆种植面积大概率增加。而玉米补贴则处在下降态势,那么2019年大豆补贴必定会持续增加。
3.豆类种植前景分析
大豆的关键不是大豆油,而是饲料的原材料。其中,豆粕,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全面禁止泔水喂猪,违法者将会重罚。此举,也为饲料行业带来发展良机,而作为饲料来源的豆类同样存在市场需求红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