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两宋时期,西夏为何能够在辽、宋和金国的夹缝中生存那么长时间?
西夏,北宋,公元两宋时期,西夏为何能够在辽、宋和金国的夹缝中生存那么长时间?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各国自有各国的生存之道,西夏能存在如此长的国运,除了地理位置因素和党项人的善战外,我认为还有两点至关重要。
一、三国鼎立的均势
辽、宋、夏,和金、宋、夏分立对峙,其实也是一段三国鼎立的格局。
既然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很多程度就是一种势力均衡或相互相互制衡造成。
这在辽宋夏对立时体现的十分明显。
北宋北伐契丹失败,契丹南下也最终以和谈收尾。西夏从北宋统治下独立,北宋多次用兵也失败,辽夏战争双方也各有胜负。
从实力上来说,在一定的时期内,任何一国都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消灭另一国,这是实力均势造成的。
而当三国分立局面彻底形成时,再想去打破就更难了,因为一国可能同时面对两个敌人。
二、西夏灵活的外交政策
这在西夏独立之初体现的尤为明显。
从李继迁时代开始,党项人对北宋是时叛时附,打不过时就投降归顺,有点实力时就反叛提要求,北宋的优柔寡断和“以夷制夷”政策,促使西夏一步步壮大。
到李元昊时也是如此,他实行依辽抗宋的政策,主动对辽称臣,换取辽国的支持。而辽国也充分利用西夏,挟夏诈宋,这使得北宋时刻担心里面受敌。
在外交上,北宋被束缚了手脚,加之那些仁义伦理,使得北宋不敢撕毁订立的和议,一面背上背信弃义的恶名。
但是西夏和辽国对立所谓的和议可没有这些包袱,想毁约就毁约,想重订新约就付诸行动。
如辽国曾挟夏诈宋,迫使北宋重订澶渊之盟的条件,再次增加岁币,史称“庆历增币”。
李元昊更是反复无常。
当西夏和辽国出现裂痕,第一次辽夏战争爆发时,李元昊立刻和北宋议和,摆脱里面对敌的困境,而面对这样一个大有可为的机会,北宋最终选择两不相帮的和稀泥政策,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
在整个两宋时期,宋代的外交都是一塌糊涂的,比之西夏差远了。
北宋曾有河湟拓边的行动,效法汉代断匈奴右臂的行为,在西北动手,消灭西夏。这个战略几进成功,西夏被打的离灭国不远,但是由于北宋联金抗辽,灭辽后引来了金,打破了均衡,辽宋夏并立的局面很快又被金宋夏并立的局面取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两宋时期,西夏被宋、辽、金所围困,李元昊为了生存之道,保存实行,实行与各国订立和盟,友好相处,实际上他野心很大,也想侵犯宋朝,但屡被打败,只能在宋、辽、金三国夹缝中求生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碗饭不多,却需要一口一口吃完,不可能一口将一碗饭吞下去,这样会噎死的。需要各个击破,弱肉强食,没有实力灭国是迟早的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两宋时期,西夏李元昊既有一定军事才华、政治谋略,又让西夏整体实力大大提升,因此西夏才得以在宋、辽、金三国夹缝中生存立国了一百八十九年、历经十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西夏,一个神秘的国度,在辽、宋、金这样王朝的夹缝中存在了189年,为何这个存在于西北,疆土面积狭小的西夏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呢,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揭开西夏存在于世那么长时间的真正原因。
1、西夏刀切豆腐两面光,外交政策灵活多变,打的赢就大,打不赢就议和
北宋建立时,与辽形成南北对立之势,夹在宋、辽之间的西夏,就是宋与辽争取的对象。而西夏面对这样的局势,采取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宋强时与辽结盟抗宋,辽强时与宋友好,金朝崛起灭辽与北宋后,又向金称臣,始终让自己保持独立的地位,摆脱被强国吞并的命运。
2、西夏向东无法打开局面,就掉头向西开疆拓土
西夏的东面是宋、辽这样的大国,虽然爆发过战争,但始终无法在军事上取得决定性的突破,而西面是回鹘、吐蕃这样的弱小国家,西夏为了生存当然是柿子专挑软的捏,向西开疆拓土,打败吐蕃、回鹘的盘踞势力,彻底控制河西走廊,西夏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3、西夏国虽小,但军事实力不容小嘘
虽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好战必亡;但忘战也必危。西夏采取全民皆兵的制度,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配合西夏地处沙漠的地形,战术上采取有利则进,不利则退,诱敌设伏、断敌粮道的灵活战术,并辅助铁鹞子、步跋子与泼喜等特殊兵种来配合作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