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交通不便,活鱼运输死亡率高怎么办?
鱼类,水温,氧气交通不便,活鱼运输死亡率高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装车前准备工作
1.务必做好三个提前
①必须提前半个月了解你的供货方鱼的具体情况。
②提前一周告诉对方做好对鱼体的检查工作;查看鱼体是否健康,并做好练网工作。
③提前两天做好停食工作,保证鱼群在运输过程中保持空腹状况。
2.装车前应做到“一摸二看三开腹”
①一摸鱼体表是否光滑,黏液太少或无黏液不易运输。
②二看鱼体表颜色是否正常、有无光泽,鱼体有无掉鳞、烂鳍、红斑、擦伤、尾鳍边沿是否有镶边,眼睛是否晶莹发亮,有无外凸或内凹;腹部是否膨大等。凡属于以上几点都不宜运输。
③三开腹,随意挑选2~3尾打开鱼体腹部,观察肠道有无饲料,内脏是否病变等。
3.药物预防要做好。 运输应激的刺激会导致养殖鱼类肝脏等组织的损伤,造成机体不可逆转的生理变化,从而加速了鱼的死亡,使得养殖鱼类运输困难。健康的体质是提高鱼类耐运输应激能力的根本,这包括肠道调节和肝胆调节。胆汁酸通过保肝护胆的作用,维护了养殖鱼类肝胆健康,从而促进了鱼体的整体健康。
4.装车时还应注意
(1)鱼箱加水开氧,运输鱼箱内要求水质无污染,水温不易过高(可用冰块调节,但冰块不要直接放入箱中。可用大规格氧气袋套放,避免直接接触鱼体,使鱼体冻伤。)打开氧气,检查氧气是否正常;装鱼时氧气可比正常稍大,待行车时再调到正常范围。工作就绪即可装鱼。
(2)带水操作,因草鱼性急善跳。不易离水干称,鱼体会在挣扎跳动过程中造成掉鳞或擦伤,影响卖相。
(3)进箱秩序,在进箱过程中,不要一次性将鱼同时放一个鱼箱,应分批逐渐增加到合理密度。
(4)运输密度,按鱼箱体积的60%进箱。例如:鱼箱容积为1米3,可放草鱼600千克。
(5)规格搭配,不易大小混装。规格相差不易超过1千克/尾,避免大规格鱼搅动使小规格受伤。
运输过程中应检查
1.检查氧气是否正常,一般1.5小时查看一次。氧气过大会使鱼体兴奋撞箱,过小会造成缺氧窒息而死。
2.检查水温是否升高,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添加冰块。
3.检查水质是否变化,及时换水。
4.检查是否有死鱼,及时捞出,找出原因,并做好处理措施。
卸车时还应做到
1.滞留鱼箱内的水源清澈无污染,水温要低于运输车内水箱水温。
2.卸鱼时提前20分钟把鱼车上的氧气关了,使箱内的鱼处于缺氧状况。这样在打捞过程中避免鱼体跳动受伤。鱼体移入滞留箱内应及时开足氧气。
总结分析
活鱼长途运输虽存在很大风险,但只要注重每个小细节,就一定能成功。提醒大多数活鱼运输员,拉多不如拉少,拉少不如拉好。只有好品质的鱼才是提高运输成活率、才是市场需求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运输水花鱼苗
因体内储存能量较少,不宜进行拉网锻炼。但要选择老嫩合适、活力强壮为主要条件。
运输鱼怎么才不会死?鱼在运输时会死是因为应激、溶氧不足。解决措施如下:
(一)卖鱼前必须保持水质良好
氨氮、亚硝酸盐超标会使鱼中毒,处于危险状态,拉网应激会雪上加霜。缺氧浮头后的鱼体质往往要几天后才能恢复,因此,严禁在发生浮头缺氧后拉网卖鱼。
(二)拉网应激
处于拉网应激兴奋状态的鱼的耗氧量会提高3~5倍,如果水体溶氧充足,鱼会处于安静状态,耗氧也会保持在较低水平,相反溶氧不足,鱼会蹦跳不安很快衰竭死亡。在网箱或苗种网中挑鱼时要防止鱼密集而缺氧。因此,鱼类在捕捞前后须保持池塘溶氧充足。
活鱼长途运输注意事项有哪些?预防鱼(鳃)病及寄生虫滋生
(一)发生原理
1.鳃部因寄生虫的寄生造成组织破坏、继发细菌感染,形成鳃部病变。
2.鳃丝淤血、出血引起血液循环不畅,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高,长期如此可引起毛细血管壁脆化。
3.鳃丝末端愈合、发炎、增生、棍棒化,鳃丝相对表面积减少,使鳃与水接触的相对面积减少,通透性差,呼吸不畅,耐低氧能力差,长途运输抗应激能力差,易缺氧死亡。
4.鳃除了是鱼的呼吸器官,同时也是重要的排泄器官,鳃组织的病变将造成氨氮的排泄受阻,血液中氨氮含量升高,将影响到鱼体内渗透压调节机能。
5.鱼类受到拉网时将影响到鱼体内渗透压调节机能。鱼类的血流加快、血压升高,形成毛细血管渗透性出血使肌肉充血或出血,严重的鳍条、腹部表皮或全身充血、出血。
6.由于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因鳃和肝脏的病变而受到影响,可能造成在受到强烈刺激时黏液的再分泌功能减弱或失调,从而出现糙鳞、脱鳞现象。
(二)解决方案:杀虫灭菌。
在水温高于10℃时,应在售鱼前有针对性的进行杀虫灭菌鱼病预防,特别要杀灭寄生在鳃上的寄生虫等。孢子虫、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感染率越高,在运输中死亡率也越高。
长途运输后,部分鱼在水面游动无力,呈缺氧状况,第2~3天为死亡高峰,鱼体体表缺少黏液,出现糙鳞、脱鳞片、出血、鳃丝发白。
运输鱼怎么才不会死?水质不良及不适容易导致鱼死亡,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1.运鱼的水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有机质含量少,水温相对要求较低。因为水温较高,鱼的新陈代谢旺盛,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多,到一定的浓度后鱼就会昏迷以至死亡。
2.可选择山泉水或清洁水体为好,地下水当然最好经适时曝气后使用为好。
3.地下水寡氧,水中营养元素欠缺,有些地下水还存在比如含有硫物质等不宜鱼类生存的有害物质,并且与气温存在较大温差,虽然能保障运输中的高存活率,但在下池后会出现慢性(多在一月甚至两月内)死亡,现实中,很多鱼类下塘存活率低甚至为零,其中原因就在于此处,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4.池塘水不宜作运鱼用水,原因是池塘水有机质多,生物数量多,运输途中要消耗大量的氧。
5.在运输过程中,鱼类不断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和氨等代谢产物,使水质恶化,可采取排、换水体予以保持水质优良。
运输鱼怎么才不会死?注意水温。
1.水温越低,鱼的活动能力越弱,对氧气需求也越少,新陈代谢降低,运输越安全。不过,鱼不能经受温度剧烈升降,通常一小时内,鱼耐受的温差不宜超过5℃。
2.夏季拉成鱼(鱼苗不宜加冰)时,加冰不能过多使用冰块,要等鱼装满后再加冰块,防止与池塘和运鱼工具的水温差太大,不能降温过度,否则会造成鱼应激死亡或延后慢性死亡。
上一篇:27岁土木系专科毕业三年了,如何从施工管理转行到建筑设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