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诸葛亮为什么喜欢“借”,“草船借箭”“借东风”“借荆州”?
荆州,刘备,借东风诸葛亮为什么喜欢“借”,“草船借箭”“借东风”“借荆州”?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葛亮为什么喜欢“借”,“草船借箭”“借东风”“借荆州”?
这个提问很好玩,俺来说说个人的看法。
这个借,为什么要借?这个借主要有两种意思吧!
一是,因为没有就是因为穷,想通过“借来的”度过难关,这个借是个跳板,没啥反对的,因为这个借后面的是还,如果只借不还,就是耍不要脸。
二是,以借的名义,实际上是存心骗人,就类似诈骗,但为诈骗戴上了借的帽子。
根据我个人狭隘的认知,可以说,诸葛亮在三国演来里几次著名的借,都是存了不良之心,就类似诈骗,也就是不义的。所以,尽管诸葛亮工于心计,善于谋划,但因为这些借的不义,为蜀汉发展埋下了隐患,虽然曹操死亡后,三国势力里,看起来蜀汉一度最为强盛,可蜀汉最先被司马氏灭了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所以,古代冷兵器战争中,发起战争的一方,总要找个理由,要不就是不义之兵,说科学客观一点,起不义之兵去攻打别国,就不会受到老百姓的支持。没有老百姓支持的战争是注定要失败的。
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个是一种战术,逻辑上能成立,但曹操就那么愚蠢么?总之这个借还在正常范畴内,不算啥。
诸葛亮借东风,这个就有点玄乎了,装神弄鬼,迷糊周瑜。因为当时孔明如果直接提示一下周瑜,现在是什么季节了,这个季节赤壁地区是容易起东南风的。那么身为帅才的周瑜立马就会明白了。从这个小伎俩来看,孔明并没有以诚待周瑜。按道理说,既然是军事合作,共抗曹兵,那么就要坦诚相待呀!
诸葛亮借荆州,这个就是耍不要脸了,既然是借的荆州,并且许下誓言,还签订了合同,那么刘备称汉中王后,就应该归还荆州于东吴。
可诸葛亮压根就没想还荆州,不过是当时刘备军事集体力量薄弱,不足以对抗东吴,所以就以借荆州来忽悠东吴。这怎么叫孙刘两家结好?
所以借荆州就暗示着刘备军事集团,在诸葛亮这样的无信义之军师的带领下,虽然一路高歌攻下了西川,但却为自身带来了失败的开始。
试想,如果把荆州归还了东吴,然后把关羽调到蜀中,从长计议。关公这股军事力量就保存了下来,刘备也不会死在白帝城。
这样如果还了荆州,虽然少了这个战略要地,对解放中原很不利。但因为荆州不是自己的,荆州之民也不会臣服。干脆归还荆州是最最上策。这样,即使不能光复汉室,起码刘备军事集团在西川也能站住脚。
这样的好吃是,巩固西川,治理发展西川,不要急着光复汉室,当西川真正强盛起来,历经几代,西川民众彻底臣服后,司机攻打一个弱国,如果东吴弱就攻打东吴,如果曹魏弱就攻打曹魏。
这是很简单的战略思想。诸葛亮连这个都没弄明白,非要逞能,最终怎么样?三国迷们都知道了。以上仅是个人看法,请你留言聊聊。别忘记关注一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应该是幽默的说法,“草船借箭”,换一个字,这味道就变了。而且左右还想不出这个字来,这本是骗曹操的箭,用个诈字,肯定沒有借字传神。一个借字,可以看出,被借的人的愚蠢和借箭人的高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喜欢“借”,“草船借箭”,“借东风”,“借荆州”等。因为诸葛亮跟着刘备时,居无定所,战无财力,只能靠借地盘,借物资来打造自己的构思的宏伟蓝图,来实现“三分天下”的愿望。实际上诸葛亮通过“借”的手法,也完成“三顾茅庐”之时所说的三国鼎力,也让蜀国辉煌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时,东吴大将周瑜想接机除掉诸葛亮。于是借口军中缺箭,要诸葛亮十日内造十万只箭。在当时的情况下周瑜料定诸葛亮十日内无法完成。缺不想诸葛亮说十日完成比误大事,三日内即可完成。
诸葛亮向鲁肃借20艘船,每艘船上士卒30人,船边各束草人上千。待到第三日拂晓,20艘船开往曹营,此时江中大雾,看不清有多少船。曹军擂鼓声呐喊声不绝于耳,曹操见大雾,害怕雾里还有伏兵,只能命弓弩手远射。不一会,20艘船上的草人已经被弓箭射的满满当当。诸葛亮命收船回寨,回到岸上交付周瑜,十万只箭只多不少。
借东风
以当时孙刘两家兵力对抗曹操80万大军,兵力相差十分悬殊。周瑜和诸葛亮决定用火来对付曹操。在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之后,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熟悉天气规律的诸葛亮设祭坛借东风,他知道某一个气候前后必会转成东南风。
借荆州
曹操赤壁大战失败,周瑜带兵追击曹操,想一举铲除曹操。战争打的十分激烈,曹操边打边逃,双方僵持了很久,周瑜也在战争中受了伤。周瑜一直专注于打仗,没有留兵把守城池。诸葛亮发现了此时荆州空虚,便命关羽占领了荆州。等周瑜回来时,便来责问,诸葛亮说,这个城池算我们借的日后必定归还。
草船借箭是借用了环境和地利,借东风是借用了天气规律,借荆州是把握了时机,再到后来的空城计更是诸葛亮借用了司马懿的生性多疑。诸葛亮的借是善于应用身边的一切天时地利和他自身的智慧和人性的把握。就像《寤言二·迁都建藩议》里说的“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上一篇:吃核桃对身体有哪些好处呢,是否有禁忌,可以告诉小jun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