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惊蛰,节气,天气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2020年的惊蛰在03月05日,说话间马上就要到了。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节。惊蛰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
看到这句话是不是很奇怪呢?惊蛰不是本来就应该是昆虫结束冬眠吗?
但其实惊蛰只是说这是开始。因为早晚的气温其实还是很低的。也只有中午的时候温度会比较高一些。我们查查天气预报就知道啦,以上海为例,早上的时候天气也才只有5、6度而已,也就是中午能达到10多度。北方地区的气温可能就更低了。
所以呢,昆虫应该不会立马就虫土里爬出来的。还要等上一段时间了。
如果一开始就不冻虫了,那么很可能意味着有倒春寒。当然了,我们幅员辽阔,气温差异也很大,南方有些地区,气温应该已经较高了,冬眠的昆虫也早已经开始活动了。所以,这句谚语很有可能是北方地区流传比较广。
另外,有的年气候反常,出现了暖惊蛰,这只是暂时的现象,以后天气仍会转冷,出现所谓“倒春寒”天气。
相似的谚语还有
惊蛰不冻,冷到芒种。
惊蛰不动风,冷到五月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这句话是说在我国春季惊蛰前后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意思是说:如果惊蛰前后天气温暖,无法让一些虫子感到寒冷,那么天气大多会出现“倒春寒”,并且一直会持续到五月中旬。下面详细说说我的理解:
一、关于倒春寒
倒春寒是指初春时节,因为天气回暖,气温回升较快,让人们普遍感觉到春天俨然已经来了。但其实上,春天的气候比较多变,寒冷空气交替的情况比较普遍,很有可能在暖上一段时间之后气温立马就会变低,让人感觉到立春前的那种寒冷,如果这种寒冷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倒春寒”。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要称之为“倒春寒”,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气温明显要比上一阶段的天气暖很多;二是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下的天气至少持续到5天以上。
出现这种天气,容易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如:2018年甘肃兰州等地遭受倒春寒,正在盛开的杏等果树花苞遭受冻害,当年秋季以及之后的水果产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关于惊蛰节气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此之前,动物入冬蛰伏在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到了惊蛰节气,地气开始温热,春雷开始响动,蛰伏地下的动物都被惊醒,故有惊蛰之说。
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很多农民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这个时候农民开始忙着备耕或者春播,有句俗语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指的就是人们开始趁着大好春光,忙碌着播种,以期在天气变暖的时节,让作物萌芽,到后面有一个好的收成。
惊蛰节气也分为三侯:一侯桃始华,也即惊蛰前后,桃树开始开花,以亮眼的媚红色点亮人们的视线。二侯仓庚鸣,意思是说,黄鹂在这个时候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开始发出清亮的声音寻求配偶。三侯为鹰化为鸠,意思是仲春时节,因老鹰“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像布谷鸟一样柔弱。整体的意思是说,惊蛰前后,植物都开始抽枝开花,动物也开始呼朋引伴,为新一年的生长和后代的繁衍做准备了。
三、惊蛰与倒春寒
惊蛰时节,“春雷响,万物长”,雨水渐多,春耕开始,但不时到来的倒春寒也会让人觉得春寒料峭,最难将息。之所以出现“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的说法,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惊蛰这一天的天气与后续一段时间天气冷暖之间的联系。于是通过一定方式的传播,形成了这种类似口头禅的说法。
那这种联系是有必然性吗?个人觉得有,但是极小。因为气候向来变化多端,一天的天气可能会对后面的天气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的范围极小。换句话说,每天的天气,是一个天气过程的片段,它们彼此之间有联系,但并没有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其实起更大作用的,是春季冷暖气流的交汇和运动,这也正是产生倒春寒的根本原因。但你非要说它与惊蛰(这一天天气和气温)的关系,确实有些牵强附会。
不知道您是否赞同我的说法?欢迎留言评论,共同交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农村人常说“雷打正月节,二月雨不歇”,又说“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只要了解了这几句农谚,你就清楚了为什么会“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了。这就是季节转换在特殊情况下造成的。
惊蛰,其义自明,是惊动或惊醒了蛰伏在土里越冬的害虫。是谁惊动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天空中的炸雷,二是人为的干预。
那何为“天空中的炸雷”?
“春雷响,万物长”,炸雷即天雷,古人美其名曰:“雷公”,是帮助诸龙及时行雨的神仙。其实,天空中的炸雷就是自然现象,是闪电在空气通道中突然加热,体积急聚膨胀形成爆炸时冲击波产生的声音。
炸雷,真的不能惊醒土里面冬眠的害虫,这一点是无疑的。那为什么二十四节气中有“惊蛰”一词?原来这是人们的一种智慧总结,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气温渐渐回升,有些动物就开始活动了(当然是指那些爱冬眠的动物),像青蛙,蛇虫等。同时,打雷天气多在夏天,而一年中的开头很少打雷,一旦打了雷就表明雨水增多、树木荫芽。所以,人们就习惯地认为是雷惊醒了虫、雷唤醒了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