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商女不知亡国恨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问题推向一个女子?
亡国,歌女,玉树商女不知亡国恨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问题推向一个女子?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唱着后庭花的商女,无处逃脱,无力反抗,面对蹂躏也只能迎合顺从。这更衬托出奸臣、贪官的无良可憎,也更描画出敌人的嚣张与邪恶!
唱着后庭花的商女,是亡国奴的代表与象征。亡国奴的悲伤有谁会关心同情?亡国奴,就是被人消遣,供人取乐的命运!可悲啊!可是悲无处悲!可叹啊!可是叹无处叹!个中滋味,只有亡国的人们才可以体会!江水两岸,商女与作者,有何区别呢?
以上是我个人见解,供读者参考、交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借喻!借唱后庭花的商女,暗讽听后庭话的达官贵人或是富商达股,不知羞耻,贪图个人享乐,把国耻家丑抛于脑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作者借贬歌女而讽刺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会由歌舞为生计的女子所决定的,而是由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所决定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还有后面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其实这就是古代女子地位底下的原因造成的,明明主宰权利的是男人,朝代覆灭也是男人,但是男人们往往心有不甘,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就找一个情绪的发泄口,把一切的不幸,自己的失败,强加在弱势群体女性身上,以此给自己找借口找理由,明明不让女人掌管权利,到头来却都把一切过失怪到女人身上,这就是人性的略根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只是一个写作手法,当时时事政治不敢直接说统治者一天寻欢作乐,借舞女来含沙射影,指桑骂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首诗出自唐代杜牧《泊秦淮》,原文如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翻译如下: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船停靠在邻近酒家的秦淮河畔。歌女似乎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糜之曲《玉树后庭花》。
杜牧的《泊秦淮》这首诗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其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忧唱后庭花”,尤为著名,流传千古,带有深刻的批判意味,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名气。
关于后庭花的来源 后庭花是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乃宫廷美乐,后来泛指亡国之音。陈后主曾作一首玉树后庭花,内容如下: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咉户凝娇乍不出,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我们从这首曲来看,词汇确实很华丽,极尽描述宫廷美女的玉面娇容。
关于南朝陈后主的历史故事 陈后主(陈叔宝),南朝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期间,荒废朝政,沉迷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在位期间大力提倡“清商乐”,让乐府为其提供娱乐性的歌舞表演,由于陈后主精通音乐且造诣颇高,亲自创作了玉树后庭花,流传久远。公元589年,隋军南下攻破南朝首都建康,陈后主被俘,没有被杀掉,而是被善待,自此之后陈后主没改变贪独显了的本性,不知亡国之痛,依然沉湎酒色,醉生梦死,也就是犹唱后庭花的真实写照。
关于杜牧及写作背景 杜牧,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自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从鼎盛转入衰败时期,杜牧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几十年的晚唐时期。话说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也叫建康,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是人此时就处在这繁华建康城,夜泊秦淮河畔,世人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沉迷声色,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诗人不禁担心唐朝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世人心怀隐忧,忧国忧民,遂作此诗。
回到题目的问题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引用后庭花的历史典故,诗词中名义上看似是批判歌女的只知唱乐,安逸作乐,实则借古讽今,隐喻讽刺,含沙射影,借以批判当时的权贵们沉溺于声色,无知,愚昧,淫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