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康雍乾盛世,雍正一朝较为短暂,贡献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雍正,乾隆,康熙康雍乾盛世,雍正一朝较为短暂,贡献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政策有什么不对,官员有啥毛病,制度有啥弊端,他都门清。
所以他上台制订了一系列得政策,什么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申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并且他十三年没有出过北京。没有去过热河,也没有下过江南!每天工作到半夜。天不亮就起来!
有他的十三年,才有后面所谓的乾隆盛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雍正的贡献有下面几点:
最大的贡献 -- 生养了乾隆
康熙特别喜欢乾隆帝,并隔代钦定了弘历的皇帝身份。在康熙的最后一年,当时弘历12岁,而康熙已经69岁了。康熙和弘历很投缘,经过这次的见面,康熙提出将弘历养育宫中。康熙的97个孙子里面,之前只有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晳养育宫中。
康熙的人生最后的半年里面几乎每天都和弘历在一起,不仅教弘历读书写字,而且经常带着弘历见大臣商讨国事,短短的半年,祖孙俩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更有人说,雍正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乾隆也有很大的功劳。
政治上 -- 强化密折制度
密折制度是指清代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所谓密折,是指各级官吏上呈皇帝的秘密奏折,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这种奏折,皆由臣僚缄封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拆阅,旁人不得与闻。
至雍正朝时密折制度大盛得以推行和完善。密折的内容一般划分为请安、谢恩、缴批和陈事四类。其中陈事折非常繁杂,可分为天候、粮价、养廉、水利等数十类,上自军国重务,下至身边琐事,无所不包。由此可知,皇帝可以直接通过密折来了解官事民情。
政治上 -- 设立军机处
雍正皇帝设立的这个军机处,一开始所掌管的还仅限于军 务,但随着时间推移,事权逐渐扩大,以至军国大计莫不总揽,日益取代了内阁的作用,使议 政 处名存实亡,使内 阁形同虚设。即使作为军机大臣的那些亲信,虽具有一定权力,但主要还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去办事,并没有议 政 处的决议权,也没有内 阁的票拟权,这些权 力统统都归于雍正一人,狠狠地削弱了满洲贵族和满汉大臣们的“相权”,雍正去世后, 他的儿子乾隆更是将这一点进一步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军机处的设立,使得天下庶务都归雍正一人处理决定,还可以很方便地随时向军机大臣们面授机宜,不但加强了皇 权,还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这一点深深体现了雍正皇帝高明的政治统治手段。
政治上 -- 了解并重用汉人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成功后封为一等公,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尊称为“舅舅”。两人都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年羹尧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时雍正兴起文字狱打击两人势力(汪景祺案和钱名世案)。雍正一朝宠信四位臣工:李卫(江苏人)、田文镜(福建人)、张廷玉(安徽人)、鄂尔泰;其中李卫、田文镜和张廷玉为汉人,田文镜为汉军旗人,足见雍正确实了解并重用汉人。
政治上 -- 密建皇储
鉴于康熙帝在预立太子问题上的失败,雍正帝于元年(1723年)八月宣布秘密立储法——将他的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好,雍正御笔《夏日泛舟诗》轴放匣中,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驾崩后从匣中取出宣读。又以密旨藏于内府,以备核对。这个方法避免了皇子争权而引起的激烈斗争。后世几代都效法他。改善秘密选储制度,即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继承人,而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确立新君。这样使得使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政治上 -- 整饬吏治
雍正帝重视吏治。雍正赏识执法严,作风雷厉风行,严猛行政,有开拓气魄,政绩显著的官员。如田文镜、李卫在河南、浙江清查钱粮做得好,被誉为“模范督抚”。康熙末年财政亏空严重,雍正位后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钱粮大清查。他组织了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亲王胤祥总理事务,皇舅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尚书朱轼会同办理。清查亏空首先在中央进行。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进行。清查不力的官员,则予以调查处理。清查使财政好转。但是,雍正也有严重的过失和局限。雍正帝的镇压措施十分严厉。不论具体情节,抗官者即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甚至拒捕时,有人“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恶共济”,均斩立决。对民间秘密结社,嘱咐官吏们“时时察访,弋获首恶,拔树寻根,永断瓜葛”。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叫歇,雍正帝严加惩处,立碑永禁叫歇。政治上--废除贱籍
雍正帝在人权方面有一项改革,那就是削除一类人的贱民籍。雍正元年(1723年),山西、陕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官妓)”籍的后代,雍正命令摘除其“乐户”籍,使其成为民户,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绍兴曾反对朱元璋的那些人后代的“惰民”籍,使其成为民户,雍正五年(1727年)四月下令免除粤东“蜑户”籍,使其成民户。
军事上 -- 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雍正帝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万人进攻西宁反清,雍正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经济上 -- 整顿财政
清理钱粮亏空,是雍正帝关注的另一重大问题。他即位不到一月,就将此事提上日程。雍正帝认为钱粮亏空的主因是上司勒索与官员自身侵贪,这一判断切中要害。据此,他向各级官员发出警告,要求不得苛派民间,限期完结亏空,否则从重治罪。之后,雍正帝又成立了专司审查钱粮奏销的机构——会考府,由其亲信怡亲王允祥主持。同时,他还令允祥管理户部三库,以整顿财政。
经济上 -- 重农轻商
雍正帝继续执行先王发展生产的政策。他像前辈君王一样鼓励开荒,康熙六十年(1721年)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全国田地从735万顷增至890万顷,疏浚了卫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隶营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黄河、运河堤岸。雍正帝继续蠲免钱粮政策。据《清史稿·世宗本纪》,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灾区的赋税和一些地区的漕粮。上一篇:请问有没有人组队玩斗地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