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扁鹊在《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是否是个逃兵?
扁鹊,桓公,逃兵扁鹊在《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是否是个逃兵?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扁鹊是我国古代医木集大成者,犹其对脉象颇有研究。扁鹊三见蔡桓公说他有大病,蔡桓公不相信。第一瓦扁鹊说大王的病在皮毛,第二见扁鹊说大王的病以入血脉,第三见扁鹊着大王后转身就走了后。因其病耽搁了以病入膏肓,就是神仙也救不了宝宝的命了!所以说君子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夫病以成而后药之,乱以成而后治之,不亦临渴掘井,临斗铸兵,不亦晚乎!在疫情当前,国人九州一心,众志成城,共抗新冠。同时也留给我们反思的余地,那就是要建立健全防控体系和机制,堵塞漏洞和缺欠,弥补好短板,防患于未然。为防疫控疫,群防群控打好基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 因为扁鹊他从不治这种傲慢不逊的人 古人都说要投靠一个明主 他就像公孙瓒一样 赵云这样的千古名将离他而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逃兵。扁鹊见齐桓公数次,尽了医者本分,他对齐桓公的病情做到了诊断说明并如实告知,齐桓公本人作为患者,不听医者言,讳疾忌医,不肯坦诚相告,对医生不信任,乃至放任疾病发展到最后病入膏肓,非天人神仙不能治也,扁鹊虽号称神医再世 ,也无能为力,已不是药石所能及,所以避而走之。这就是医治有缘人,药医不死病。所以中医有不治之说,千般警醒,万般告诫,不信医生,医生也没办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逃兵,丢掉了医生的责任。文章末尾写道“……扁鹊,已逃秦矣。”韩非子用“逃”字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当病人蔡桓公体痛需要医生时,扁鹊却为了自保偷跑了。放在当前疫情下看,如果医生以怕传染为理由,不去一线,这不是渎职吗?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天职,虽然蔡桓公讳疾忌病,屡次拒绝扁鹊的医治,但作为医生,却无理由不为态度不好的病人诊治。
而且,上文中也写道“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看到病人,二话不说,转身就跑,也揭示了扁鹊医术虽高,医德不高的特点,所以最后跑到秦国当了逃兵。
有人说他怕被治罪,这只是对蔡桓公的假说,看不好蔡桓公的病,不一定有什么后果。哪怕给病人临终关怀,也是人道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蔡桓公已经病入膏肓,那么,神医扁鹊也就无力回天了。为了避免引火上身,他逃跑是明智的。
《扁鹊见蔡桓公》 一文,出自《韩非子·喻老》。扁鹊是传说中的战国时期的名医,不过,蔡桓公却非有其人。有考证说,蔡桓公的原型,实际上指的是齐桓公。在《韩非子》中,以小故事劝谏的情形有不少,《扁鹊见蔡桓公》就是一例。
故事很简单。扁鹊前后四次见蔡桓公,眼见着蔡桓公的病情,一次次地加重却不自知,且不听劝。无奈之下,为了避免引火上身,扁鹊只好落荒而逃了。那么,韩非子到底想说明什么?其实,他是有交代的: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
也就是说,一定要防微杜渐,切不可讳病忌医呀。但凡大的变故,无不是从细小的苗头发起。如果,不从初期开始着手整治,到了末期,事态严重之后,就无法收拾了。所以,韩非子还说: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的同窗好友李斯,把韩非以及他的文章推荐给秦王嬴政。之后,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最终,秦胜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统的格局。
我们必须认识到,韩非子的思想,也有其主张严刑峻法的一面。比如,他嘴里所说的五种蛀虫即五蠹,就值得商榷。所谓五蠹包括: 虚伪的儒者、狂妄的言谈者、带剑的游侠、依附权贵的门客和巧取豪夺的奸商。
总而言之,2000多年前的韩非子是睿智的。他讲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跑就被弄死了好不好?后面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华佗跟曹操。华佗傻不愣登的跟曹操说,得劈开你脑袋才能把瘤子取出来,结果就让曹操给弄死了。
上一篇:95年负债太多,如何缓解压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