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蔡桓公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扁鹊,齐国,桓公蔡桓公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蔡桓公是田齐桓公,即战国齐桓公,名为田午。蔡桓公不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名为吕小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分为两个阶段,即吕氏齐国、田氏齐国。田氏代齐以后,国名、君主爵位田氏依然沿用。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田齐桓公本名田午,史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齐废公田剡而自立。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齐宣王时规模达到鼎盛。,
人物简介
与蔡桓公相似的称呼蔡桓侯,是春秋时蔡国(现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第七代国君。蔡桓侯为蔡宣侯的儿子,承袭蔡宣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前714年―前695年,共20年。
人物释疑
蔡桓公不是蔡桓侯
蔡国君主是侯爵,齐国君主是公爵,按“公、侯、伯、子、男”的顺序,公爵要比侯爵高一级。蔡桓公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名叫田午。之所以称为蔡桓公,是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这是古籍上对人物称谓的习惯用法。不过,此称呼有争议的一点,便是齐国都城一直在临淄,并不是所谓的上蔡。既然是在临淄,自然无法因为“齐国都上蔡”而“故说蔡桓公”的说法。(各位可以看上蔡与临淄)
蔡桓公是战国齐桓公
蔡桓公是田齐桓公,即战国齐桓公,名为田午。蔡桓公不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名为吕小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分为两个阶段,即吕氏齐国、田氏齐国。田氏代齐以后,国名、君主爵位田氏依然沿用。
蔡桓侯是蔡国君主
蔡桓侯是春秋时蔡国(现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第七代国君。蔡桓侯为蔡宣侯的儿子,承袭蔡宣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前714年―前695年,共20年。
综上所述,蔡桓公不是蔡国君主,而是田氏齐国君主,史称田齐桓公,绝非蔡国君主,也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公子小白(姜小白)。
相关资料
《扁鹊见蔡桓公》 选自《韩非子·喻老》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huán)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注译
扁鹊(biǎn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mò)地(今河北省任丘县境内)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蔡桓公:实指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
小结: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信、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同名人物
齐桓公在齐国历史上是有两个的,第一个是春秋时的齐桓公,姜姓,史称公子小白(公元前六八五――前六四三年在位),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强盛起来,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另一个是战国时的齐桓公,田姓,名午。(公元前三七四――前三五七年在位)。他父亲发动政变取代姜氏,所以后人将此时的齐国称为田齐。 扁鹊是齐国人,桓公午六年,扁鹊回到本国,给桓公午治病。可桓公午固执己见,讳疾忌医,结果死去。
蔡国的桓公是姬封人 前714年―前695年 在位20年,网上很多地方说是第七位君主,不确。因为蔡的建立是和周朝几乎同时的(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蔡桓公的时候大概是300多年,第七位君主的可能性极小,大概在十三四位的样子是比较合适的,甚至十七八位也不是不可能。
齐国的蔡桓公,就是田齐桓公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战国人,生於齐康公五年。相传名医扁鹊曾为他看病,在起病由轻到重衍变时连劝了三次,田午因为讳疾忌医而不听,后来扁鹊再来时,现其已病入膏肓,只得转身而退,并连夜逃往秦国去了,结果没多久田午就病发而去世了。
文献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作品译文
扁鹊觐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创作背景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时代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这样丰富的内容,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这也体现了时代对作家的要求是如此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