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扁鹊在《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是否是个逃兵?
扁鹊,桓公,逃兵扁鹊在《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是否是个逃兵?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主好,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是从什么角度去看待。
我们要判断扁鹊是否是逃兵,势必先了解《扁鹊见蔡桓公》的整个事件经过:
第一次见面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大意是: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说:“从您的肌肤表面看有些小毛病,如果不医的话恐怕病情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用来显示自己的医术。”
第二次见面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大意是: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到蔡桓公,又说:“您的病已经到在肌肉里面了,再不医治的话,病情会更加严重的。”蔡桓公又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就不高兴了。
第三次见面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大意是: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见到蔡桓公,还说:“您的病已经到内脏里了,还不治疗的话,病情还会更加严重的。”蔡桓公还是没有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更加不高兴了。
第四次见面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大意是: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蔡桓公掉头就跑。蔡桓公就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表面的时候,可以用汤熨就能治好;病到肌肉里面的时候,用针灸就可以治好;当病到了内脏的时候,用火剂汤也还可以治好;如果病到了骨髓里,那只能让司命神去管了,治是治不好的了。现在病已经到了骨髓里,我也就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至于第五次那是没有的了,因为第四次后,扁鹊已经所谓的“逃跑”去秦国了。下面就来说说扁鹊是否是“逃兵”:
作者的角度
我们从上面的四次见面可以看出,韩非子并不是要说明扁鹊知难而退当了“逃兵”,虽然也表达了扁鹊的医术高超和他对病人的医德仁心。但是韩非子最主要的是说像蔡桓公这样的人讳疾忌医,最终枉送性命,从而让世人所警醒。所以在作者看来,扁鹊并不是逃兵。
扁鹊的角度
如果我是扁鹊的话,我也不会承认的,因为我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已经屡次三番地提醒你,你还想怎样?如果说非要到你死的时候,当面教训你一顿,再说我已经治不好了,那我将会死的比你还冤。如果非要这样以死来保名声的话,估计将来再也不会有医德仁心了。所以扁鹊是肯定不会承认自己是逃兵的。
蔡桓公的角度
我们先不去说蔡桓公是杜撰人物,换做任何人都一样,完全没有理由去指责扁鹊。假如第一次、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的时候扁鹊跑了,那蔡桓公作为一国之君,勉强还可以说扁鹊是逃兵(前提是蔡桓公得治病,不然他根本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跑)。如今无药可救了,而自己还被对方事先提醒多次,再去指责人家不治而逃的话,恐怕会被世人所取笑。所以从蔡桓公的角度来看是没有理由说扁鹊是逃兵的。
好了,废话就说到这里吧,其实《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在任何一方面,如果是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给出的意见,即使我们不接纳也最起码值得去思考一番,或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中图片转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之,立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扁鹊不是逃兵。我们来看看扁鹊与蔡桓公之间的医患互动情况:
第一次见面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大意是: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说:“从您的肌肤表面看有些小毛病,如果不医的话恐怕病情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用来显示自己的医术。第二次见面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大意是: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到蔡桓公,又说:“您的病已经到在肌肉里面了,再不医治的话,病情会更加严重的。”蔡桓公又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就不高兴了。第三次见面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大意是: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见到蔡桓公,还说:“您的病已经到内脏里了,还不治疗的话,病情还会更加严重的。”蔡桓公还是没有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更加不高兴了。第四次见面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大意是: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蔡桓公掉头就跑。蔡桓公就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表面的时候,可以用汤熨就能治好;病到肌肉里面的时候,用针灸就可以治好;当病到了内脏的时候,用火剂汤也还可以治好;如果病到了骨髓里,那只能让司命神去管了,治是治不好的了。现在病已经到了骨髓里,我也就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四次互动详细的体现了扁鹊对病情恶化情况的准确把握,耐心劝慰蔡桓公尽快治疗。可是蔡桓公从心里就对医者仁心的动机持怀疑和排斥态度,最后病死。高明的中医医师大多熟读经典,懂得天地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天人合一的道理,还有很多中医人深谙佛家、道家的思想精髓。但是传统中医宣导的方式过于晦涩,人们获取善知识难,心存抗拒,往往被人误解。连扁鹊也不例外。但医者仁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上一篇:95年负债太多,如何缓解压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