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对于4岁小孩,怎样跟她解释生死?
孩子,生命,丹尼尔对于4岁小孩,怎样跟她解释生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瑞典,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老师就会让他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然后给他们讲人是怎么出生的,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生命。此外,瑞典小学生还被允许到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同时被告知一个人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
在德国,“短寿展”作为德国联邦卫生教育机构的项目,每年在各个城市的博物馆里定期进行。“短寿展”上会展示2000多名短寿者的档案资料,且每一位都有为什么短寿的详细说明、照片和生前使用物品。这些短寿者的平均年龄不到29岁。
在韩国,各个城市会定期举办“模拟葬礼”,主要环节有专家讲座、书写遗书、进入棺材模拟死亡等,让参加者通过体验更加珍爱生命,并以更积极健康的姿态面对生活,进而降低韩国的
自杀率。
那么,在中国呢?
就拿我们来说,有多少父母在小时候接受过正规的生命教育,或者从父母那里获得多少关于生命和死亡的知识和价值观的传递?反正我没有接受到。你呢?
对于生命教育,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可以是“热爱生命”;可以是“珍惜时间”;可以是“学会保护自己”;还可以是“安全教育”等等。这些只是生命教育中一个又一个被细化了的微观部分。而我认为,真正该传递给孩子的,应该是敬畏、尊重、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不要整天抱怨生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
孩子早期的价值观直接来源于父母
还记得之前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的那句话吗?“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可以说,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成长范本就是父母。所以,父母自己有怎样的关于生命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的也是一样。
孩子从母亲的眼中看到自己,一层意思是对于孩子来说,和自己最亲密的人是怎样看待生命的,孩子也会受此影响,模仿和习得去怎样看待生命。
另外一层意思是,母亲眼中看到的孩子,对于孩子有怎样的期待或判断,也同样是孩子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的讯息,并按照母亲的期待去成长,去发展自己的生命。
比如,一个热爱生活的母亲,平时看到了很多生活、生命当中的美好,这份美好就会传递给孩子,诸如带孩子去看看花草、探索世界、或静心体会慢下的时光等,都是对于生命的美好体验。
再比如,一个成天抱怨自己怎么那么命苦的埋怨型父母,如果整天把不如意、不开心、低落的情绪和怨天尤人的抱怨传递给孩子的话,孩子也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诸多不美好。这样氛围下成长的孩子,怎能对生命有美好的期待,并朝向积极的方向去成长?
很多人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让孩子了解如何认识死亡,但这只是侠义的、局促,或者说是过于功利的教育方式。父母把生命教育看做是贯穿一生的教育,才会更加宏观和持久地把生命的能量传递下去。
因为每个人从出生一直到生命结束,整个过程的经历、对每一件事的态度等,都成就了不同的生命。父母要做的和要教的是告诉孩子,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来活出更好的自己,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世界。
孩子看到、感受到的美好生命和世界,来源于父母
绘本,温和、形象地向孩子渗入对于生命的认知
绘本,是一种很特别的媒介,站在孩子的视角,使用孩子的语言,通过丰富的画面,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可以通过阅读绘本这种形式,启蒙孩子的生命教育,绘本可以让成年人和孩子更容易沟通,孩子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形式。
❶ 死亡主题
听起来有些骇人,但却又是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更适合用绘本来向孩子诠释。一些亲子绘本以死亡为主题,讲述一段生命从生到死的整个历程,并且读起来暖暖的。
比如《当鸭子遇见死神》:讲述一只无忧无虑的白色鸭子和死神的故事。初见死神时,鸭子大吃一惊,但知道死神一直都在身边后,鸭子恢复平静。在忘记死神的身份后,鸭子竟也觉得它十分友好、亲切,最后鸭子和死神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它们一起玩耍、休憩。一个严寒冬天,鸭子停止了呼吸,死神抚平了它的毛,将它放进水里,鸭子渐渐从死神的视线消失,死神也不禁难过起来……
另如《一片叶子落下来》:书中讲述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和它的伙伴们经历了四季的变化,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该书配上表现四季变化的照片和绘画,更营造出温暖的意境。
❷ 生命主题
生命教育除了让孩子认知和了解平时很少接触到的“死去、消亡”这些事,更重要的还是向孩子传递积极正向的生命价值感。
很多自杀或者走向犯罪道路的孩子,都是内心自我价值感很低,感觉自己是不被看见、不被爱、不被尊重的,才会选择结束或用别的形式去获取这些内心中匮乏的东西。
所以,爱自己,是孩子最该学会的。
我们应该教会孩子肯定自我的生命价值: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来就有价值,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两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一些非常不错的绘本,引领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童年不再来,帮孩子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宝贝,你要记住,你是独一无二的
多接触大自然的孩子,多会热爱生命
家有宠物的孩子,都对生命有美好的期待
生命教育除了帮助孩子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还在此基础上,教孩子学会珍惜其他动植物的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孩子与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看见动物,总会试图去摸摸它的毛发,拉拉它的尾巴,这是他对其它动物和自然充满爱的表现。
而养宠物是一次最好的生命教育过程。在养宠物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参加到照顾宠物的过程中,这也是教导孩子学会善待生命和尊重生命的一次实践课堂。即便是不能给孩子养宠物的家庭,也应该让孩子与自然亲密接触。
比如,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接触和感受不同的生命。在碰到小狗时,可告诉孩子:“狗狗是我们的好朋友,你看它多可爱啊,和它做朋友好吗?”再不济,和孩子来共育一些花花草草也是好的。
有生命力的东西都会让自己更具活力,更加热爱生活,内心多一些柔和,少一些戾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以这样解释:生是依然可以相见,死是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不能再见。每个人都会去那个很远的地方,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去,所以能见面到的时候不要惹对方生气,不能见面的时候可以把想说的话告诉阳台上的花/或家里的宠物,因为它也会去那个地方,可以传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