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这一场景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的心情?
孩子们,知州,土牛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这一场景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的心情?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这一场景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的心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怎一个“稚”字了得
《稚子敲冰》浅析
公元1179年(宋孝宗淳熙六年)的一天,常州府府衙内,知州大人正在忙着公事。忽有衙役禀报,乡绅父老们邀请老爷一起去参加打春牛活动。知州大人本就爱民如子,这种与民同乐的活动,自然是毫不犹豫地整装出发了。
当地有打春牛迎春的习俗,以示迎春和劝农之意。在立春的前一天,当地民众用土堆成一头土牛,邀请地方长官执彩鞭击打土牛三匝,然后众人纷纷上前鞭打,直至将土牛打烂。敲锣打鼓,热闹非凡。礼毕回衙时,知州大人看着这喜庆的场景,兴犹未尽,流连忘返。他看到有许多儿童模仿着大人们打春牛的动作,三五成群地撒欢逗趣。这一场景,激发了知州大人的灵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说起这位大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杨万里(1127–1206)。南宋著名田园派诗人,字廷秀,号诚斋。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其诗歌独树一帜,自成一体。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语言平白晓畅,通俗易懂,清新自然,富有情趣,世称“诚斋”体。
诗中写道:冬日的清晨,小孩子们把冻在铜盆中的冰块倒出来,用彩色的丝带穿起来,当成“银锣”来敲打。顽皮的孩子们,在树林里边敲着冰块边互相追逐嬉闹。“银锣”发出玉磬一样悦耳的声音,混杂着孩子们的嬉笑声,“穿”过树林,传得很远。突然传来玉石落地般的脆响声,原来是淘气的孩子不小心把“银锣”掉在地上,摔碎了。
随着一声脆响,一切都仿佛静止了一般。这孩子也许一脸的懊恼、沮丧,郁闷地愣在原地。其他的小伙伴们呆了一下,哄堂大笑起来。随着小伙伴们的哄笑嬉闹,转头他又开心了起来,跟着小伙伴们厮闹在一起。
全诗通篇着眼在一个“稚”字。诗中,孩子们弄冰的场景,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情态。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孩子们敲冰作锣,追逐嬉戏,自得其乐的盎然趣味。活灵活现地展示了顽皮的孩子们的“童心”和“童趣”。让孩子们精灵古怪、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深深地感染着诗人,触动着诗人内心深处的记忆。诗人也怀着欣喜的目光,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嬉闹,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童真无邪的孩提时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之蜜糖乙之砒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敲成玉磐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两句诗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稚子弄冰》。
作为一个灵长类动物,属于高等文明的人类,我通常最喜欢在学习他人的同时,也随之产生自己的思想。
简单点说:本诗标题和诗文重点只突出一个“稚”字。
孩童在大冷天用家中贵重金盆装水化冰,继用彩带穿之作磐,用来敲打取乐。
冷、冰、金盆、彩带、稚子,诗文作者使用这些字词无非为了详细突出描述孩童的天真烂漫、童真无邪…
其意明显是为厌倦了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生活环境,故而特别怀念孩童时代的天真烂漫、童真无邪、人畜无害的生活经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天真稚气的小孩脱冰作戏的场景,展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回想起小时候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欢快心情!
上一篇:怎样泡发小黄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