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谁知道福佬人名称的由来?
泉州,族群,移民谁知道福佬人名称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谁知道福佬人名称的由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河洛人(福佬人)是福建省移居来台之移民的后代,主要分成漳州人和泉州人两大支。[1]是近四百年来由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移居来台之移民的后代,也是现在通称的「台湾四大族群」里面人数最多的一个族群。
鹤佬人,是近四百年来由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移居来台之移民的后代,主要分成漳州人和泉州人两大支。在移民初期,漳、泉之间时有械斗,都自称为“本省人”、“福佬人”、或“台湾人”(王明珂 1994,254;张德水 1992,21),不再区分漳泉。在习惯上,Hokloh自称为“台湾人”,客家精英往往认为这个语汇太具扩张性。一般的客家人则是将Hokloh称之为“Ho̍k-lo-ngin”,汉字偶尔根据客语音写“学佬”或“学老人”。在过去,台湾官方喜欢用“闽南人”或“河洛人”来称呼这个族群,带有源自中国的弦外之音。本文追随施正锋(1997,99)的用法,将Ho-lo的汉字以较为中性的“鹤佬人”来表示,借其音而不计较其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福佬人
又称为闽南人、Holo人(鹤佬人、河洛人),主要是在清朝时期,由福建省南部迁移而来。又根据原居地,有漳州福佬人、泉州福佬人之分。目前为台湾四大族群人数最多的族群。语言以闽南语为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比较二则同出于宋人之笔的描述,陈一新《跋赡学田碑》中言汀州“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息颇类中州。”而刘克庄《木绵铺》中言漳州“风烟绝不类中州”。可见在宋人眼中汀、漳二州虽境土相连,但方言文化迥然不同的现象已十分明显,汀州客民类中州,而闽南漳民却和中原有明显差异。早在唐代《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可见直到唐代闽南泉州还有大量闽越人。
南宋时期赣州、汀州大量人口向广东迁徙《方舆胜覧·卷三十六·梅州图经》“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借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农田,而田每以人力不给废。”可知梅州的汀、赣客民侨寓之多,而对旁边使用闽方言的潮州《方舆胜览》则描述为“潮州夷獠遂生”。
而广西东南成为宋代客家移民迁入的主要地区,南宋为躲避战乱迁入岭南西部的移民很多。《舆地纪胜》“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避地留家者众。”这些移民包括来自中原地区的士大夫亦包括大量的普通客家人,他们是较早迁入广西东南的客家移民。《容县志》“宋南渡后,北客避地者多,衣冠礼度并同中州。”而《南齐书·州郡志》“广州,镇南海....而狸獠猥杂。”直到南宋《舆地纪胜.卷八十九.广州风俗形势》“逖彼番禺,去都万里,境接群蛮,地居海淞”可见岭南不同族群间方言文化等差异很早就已经存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闽南的福佬人在福建和台湾被称之为“闽南人”,一般认为这是有福建佬转行而来的,但有的人认为“福佬”一词与“河洛”有关,河洛二水之名,其实在古都洛阳一带 ,从西晋永嘉之乱到五代中原大乱,中原汉族大批迁移到福建,他们从河洛地区带来的语言沉淀在福建形成了闽南话,亦称“河洛话”,音转为“福佬”话,故“福佬”并非“福建佬”,而是讲“河洛”(福佬)话的人之意。
上一篇:跟谁学的课程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