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说一个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的最高境界是慎独。你怎么看?
养心,慎独,最高境界有人说一个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的最高境界是慎独。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
古人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一个人要自修,就要养心,而要养心要寡欲,更要内省。“驰逐于外,修治于内”。一个杰出的人,即使功勋在外,也不能没有内心的修为。而一个真正有为的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为。慎独,就是做到内省、寡欲,并达到养心、修身的办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每个人步入社会的时候,就开始了:修,修性格,修德行,修为人处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明养生已经进入高境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养生到健康,是永远的话题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一部哲学宝典,及内容涉及自然人文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其核心就是阴阳,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读了这部经典,再看老子,孔子诸子百家,还有《皇帝内经》,人们就明白了自己与自然外界的关系,就明白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明白了人最终的归宿,人在完成自己生命的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强大自己。人的能力,人的道德和人对于事业的选择之间的关系,诸多问题就都有答案了。所以我觉得祖国的传统文化是最实用的人生智慧,过去人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中医其实就是传统文化,养生就是天人合一,看病就是平衡阴阳。
“心”本来指的是人的心脏,可是中华文化里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养生是一个人人都关心的话题,因为关乎健康。健康是人人都想要的身体状况,但是很多人只把健康的认识停留在身体层面上,而忽视了精神的更高境界。养生的更高境界是养心,人的健康更重要的也是有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正确的思维。人为什么会犯错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识上的错误,精神状态不佳,或者是情绪偏激造成的。所以说养生的最高境界是精神层面的修为。修为的最终目的是做到身心健康,提升人的人格品位,不犯原则性错误。使人很自然而自由地有成效地进行社会生活。
中医是伟大的,也是科学的。我们用中医平衡阴阳的原理也可以进行人的精神层面的修为。我们的情绪,精神,认识出了毛病,也肯定是相应的阴阳失衡,所以该补则补,该消则消,该和则和,最后达到和谐通畅就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养生。中华传统文化其哲学意义更大,对人的指导意义非常之广泛。好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能举一反三。
慎独一词,据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人的养生(修为)水平,达到一定的深度,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由顺其自然过渡到合乎自然。做到天人合一,合理合法合情。这是不须要别人监督的,不管有人或者是独处,都能做到以一贯之而不踰矩。即使独处,也能自觉地谨慎自己心念和行为,永远运行在道德的中间。
养生――健康,永远的话题,健康――幸福,永远的追求。抓住根本才是到达目的关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人以为,养生与养心是两个概念,或者说养心是养生的组成部分。
之所以将二者予以区分,是因为养心可以自主控制,可以慎可以独,也可以怎样怎样。而养生呢?养生应该会受到客观的制约。比如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养心可以主动追求,养生能够主动追求吗?只能随流吧!
据此,与其说‘’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倒不如说“养心的最高境界是慎独,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随流(随性随意)”!
上一篇:我全责追尾对方,已经给他修好车了,对方要我赔其他费用,合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