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我拍电影要追求极致的影像艺术,是否无可避免的要牺牲故事性?
电影,艺术,故事性如果我拍电影要追求极致的影像艺术,是否无可避免的要牺牲故事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说到这,不得不说,他既然从腰包拿钱去看电影,这说明艺术表现形式只成功了一半,大家说是不是。话又说回来,票房很低的电影,不是消费者不愿意看,是因为没有刺激到他,艺术表现或者是人格魅力不够,有时候一部电影一个主角可以撑到结束,我是看过,不知道朋友看过没有。
牺牲或者是潜规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好的电影多少人投入精力或者是性取向,为了成功和票房他们投入资金真是多,就像赌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注重形式感,往往就会忽略内容;而故事内容深刻了,又因为太聚焦而失去了空灵的影像艺术!这似乎是一个永远相悖的定律,对于大部分影视工作者是成立的。
但有没有特例呢?故事深刻又极致艺术,答案是当然有。
大家熟悉的王家卫,张艺谋,金基德和北野武,都拍摄过符合标准的作品,但我今天举例的,又是这些特例中的特例,而且令人惊奇地是,居然是五大三粗的毛子拍出的具有深意的高逼格电影。
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科特,拍了一部“全程无任何对白的电影“(光这一条就够牛逼吧)。他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开始构思一部没有对白的电影,《测试》达成了他的夙愿。
电影叙事简单,哈萨克斯坦父女相依为命的亲情,茫茫大草原的乡情,两个青年和女孩的爱情,背景却是深刻的核试验带来的灾难反思。
在默片时代,没有语言的堆砌,导演可以用夸张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或者用旁白文字来讲述故事,但这部全程无对白的电影,前面二者都没有,那它是如何做到打动人的呢?
个人认为就是极致的影像艺术和故事的深刻叠加,画面构图美到不忍直视。
导演利用静止的长境、冷色调的布景、粗旷且简陋的装潢与服饰让观众体验了一把草原异域的风情,镜头中充斥着各种苍凉的美,色彩搭配也几近完美,广袤草原,茫茫苍天,没有语言交流,万千情感汇海,大师作品,非常治愈,值得从业者学习膜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要两者兼得话,多烧钱投资片时拉长,或者会有极致的影像艺术又有强感的故事情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两者不矛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电影,不论是在早期电影中,还是现代的电影中,都会注重一个故事性,这就像是一栋高楼,如果没有完整的地基和钢主体结构,相信这栋房子迟早是会出问题的,电影如是,整体结构不可以没有,但是也不能过于繁琐,因为电影也有它的视觉享受,如果侧重于某一个方面,都会导致整个电影出问题,如何去衡量整个电影的好坏和重点,完全取决于导演是否能均衡的处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导读:
电影是艺术形式与故事内容完美的结合体。影像艺术是一种电影拍摄效果再现的渲染形式,就是一部电影,以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讲好故事,导引观众,达到一个震撼的现场感。故事情节,是电影的内容,是血和肉,内容与形式密不可分。
一、过分渲染拍摄的艺术效果,牺牲影片故事本身,这种做法欠妥当
电影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无疑是提高影片上座率的重要抓手。比如,《战狼2》,应该说该片拍摄的艺术效果很有现实感,但是,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设计,一直紧紧抓住观众的内心。观众与电影本身发生心灵感应,该紧张的,紧张,该催泪的,催泪,这就是故事的感染力。
二、单纯靠电影故事,不追求影像拍摄艺术的影片,影响观影美感
有的导演很会讲故事,对电影的故事情节设计,下了不少功夫,也就是剧本写的好。如何将好故事讲好,特别是通过电影的表现形式展示出来,那是艺术再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有了动人的故事情节,电影拍摄的画面美感、特技、幻想、渲染等形式要件,也要同步跟进。一部没有美感的电影,充其量是原生活再现。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寻求故事性与艺术感最佳结合点
87版《红楼梦》电视剧在拍摄的过程中,有些故事情节没有拍摄,据导演王扶林透露,其中的太虚幻境那场戏,就没有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太虚幻境”需要大量的虚幻场景,当时,艺术再现的形式条件局限,特效技术不具备拍摄那种大型玄幻的梦境,为了影片观赏艺术感,就舍弃了一些故事桥段。现在拍摄特效技术很发达,像《流浪地球》那种影片,就采用了大量的动画特技,效果很好。就是说,一位导演,要有统筹兼顾的的水平,学会取舍,舍得放下,寻找艺术形式与故事情节最佳平衡点,才是未来电影事业发展的不二法门。
上一篇:重度抑郁、重度焦虑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真的听不进任何道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