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现在好多戏曲没有新的流派产生呢?
流派,戏曲,艺术为什么现在好多戏曲没有新的流派产生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豫剧陈(素真)派再传弟子吴素真,能得到豫剧戏迷狂热的拥趸,同样是由于她对陈派艺术的“创新性继承”。她师承陈派弟子牛淑贤,深得陈派艺术之神韵。她嗓子条件佳,基本功扎实,中国戏曲学院的几年学习,艺术更加精进,综合表现力大大提升。观众从她的身上,隐约看到了当年陈素真的影子,但分明又洋溢着有别于前辈的青春气息、时代色彩和个人魅力。她的表演唱腔,既承载着老戏迷的审美记忆,也寄托着新观众的审美取向。大家珍惜她,拥戴她,就是珍惜她那份难得的艺术潜质和表现力,珍惜她声腔中那一道既熟悉、又迷人、还新鲜的“祥符调”韵味。
时代在前进,观众的审美在变化,对流派的认识也在变化,最重要的是每个演员的条件、天资、禀赋都不相同,艺术家的最高价值就在于他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所以流派的传承一定是动态的、发展的,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为什么程派传人张火丁的每一次演出都会掀起一票难求的狂热,引发铺天盖地的舆论?她只是程派的忠实继承者吗?显然不是。她的表演不离程派的法则,声腔师宗程派,但又开创了程派唱腔的新格局,同时还有外表清秀、性格内敛、处事低调、心无旁骛所熔炼出来的迷人气质。她是程派的继承者,但其声腔表演气质中已弥漫着浓郁的个人魅力。
艺术必须因时而变,应时而变。继承流派,既要有当“信徒”的敬畏,也得有当“叛徒”的胆识。继承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流派,可能与流派创始之初的风貌已大异其趣,但流派的精神和灵魂,或许以另一种方式存活在后代演员的身上。
艺术人格之于流派传承
任何一个戏曲流派,都是前辈日积月累、呕心沥血的创造,流派所达到的艺术的高度、内涵深度,决定了对流派的学习不能浅尝辄止,更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神效,非专注执着难有收益。眼下,太多的浮躁者和醉心功名者,把拜师学艺、归属流派当成获取身份认同的跳板,当成捞取功名的捷径,不在钻研艺术上下功夫,却在不劳而获上动心思。贴着流派的标签招摇撞骗,捞取机会、荣誉,却鲜有传承成果奉世。这种趋功利化、去艺术化的投机心理,在拜师学艺的流派传承中并非个案,并因当前整个社会的趋利益化而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
不知道京剧及全国其他地方戏的情况如何,至少在河南戏曲界,目前存在一种非常突出且不正常的现象,就是青年演员忙着拜师,中老年艺术家忙着收徒。条件稍好,刚露苗头的青年演员,基本都有师门归属。拜师收徒,有几种情况,当然最好的一种是,学生有心,老师有意;学生虔心诚意学,老师兢兢业业教。这种纯粹的状态较少,故而弥足珍贵。另一种是学者“有心”,这个“有心”是攀附之心。刚刚出道,靠个“码头”,找个归属,好借力立足,排戏、参赛、评奖,有老师的人脉撑着,有前辈的声望罩着,容易混!还有一种是师者“有意”,这个“有意”是攀比之意。看到同门同辈开门收徒,桃李成群,不甘寂寞,不肯示弱,于是寻寻觅觅,发现“苗子”,立刻抛出关爱提携之情,传承教授之意,收拢入编。至于条件潜质,都是次要,甚至可以是无门槛准入。“抓壮丁”式的收徒,有数量无质量,有人气无生气,完全是攀比较量的虚荣心和拉帮结派的杂念在作祟。由此也滋生出一个非常荒唐、可笑却普遍的现象,拜师收徒成群扎堆,风气盛行,徒弟一收就是十多个,二十多个,三四十个……收徒仪式铺排得一个比一个隆重,一个比一个花哨,叩大礼,颁师训,换礼物,表雄心……在喧嚣热闹中彼此满足着各自的欲望。
历史上,各大流派创始人,倾其一生,能收几个弟子?呕心沥血,能培养出几个出类拔萃者?这种类似“批发”式、网罗式的收徒,到底能有多大收益?有几个学生抱有学习的虔诚?有几个师者怀有传道的责任?热闹之后一切归于沉寂,流派的园地依然荒芜,后继的队伍依然寂寥。
流派传承中的趋功利化、去艺术化,注定了流派的传承收成不佳,收获不丰,许多流派的经典剧目得不到有效传承,传统丢失严重。仅就豫剧而言,各大流派的经典剧目,目前得到传承、能够演出的不过十之一二。如豫剧的阎(立品)派,有《秦雪梅吊孝》《蝴蝶杯》《碧玉簪》《盘夫索夫》《西厢记》等诸多剧目,目前仅有《盘夫索夫》有完整的传承演出。崔(兰田)派因其特殊的音型和难度较大的声腔技巧,专注者较少,一批优秀的崔派经典剧目隔绝舞台多年。“豫西调”的代表人物王二顺亦是位唱作俱佳的全才,除了别具一格的声腔艺术,其表演艺术也是十分了得,尤以“变脸”“用彩”“倒踢椅子”“腿功”等高难度表演令人称绝。可惜其武生戏《长坂坡》《黄鹤楼》《反徐州》,红脸戏《斩白士奇》《下燕京》等,均成为绝响。人们只能通过有限的声腔资料,管窥豫西调的声腔魅力……
艺术的创作,需要有一颗澄澈空明的心。恰如苏东坡所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送参廖(禅)师》)名利的东西占满了头脑,哪里还有艺术的容身之所?不往历史的深处追溯,仅看当下,但凡在流派传承中取得成就者,无不是低调、执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对流派心存敬畏,对艺术怀有赤子之心之人。京剧的张火丁即是最典型的代表。
不管他人对流派的传承发展抱多么乐观的态度,笔者个人觉得,流派终究会渐渐式微。其一,大多数流派的创始者已经故去,健在的也多年事已高,传承的任务落在下一代及下下一代的身上。但不可否认,随着代际的递增,传承者离流派的本源也越来越远,流派的基因越来越弱,变异的可能性却越来越强;其二,“传统”是一条流动的河,正所谓“世之腔调,凡三十年一变”(王骥德《曲律》)。但笔者同时相信,只要有一颗敬畏艺术、珍视传统的心,不管流派今后以何种形式存在,但流派的精髓,流派的神韵,都会沉淀为艺术长河中的深厚营养,滋养着一代代的后继者,熔炼在他们的神态里,弥漫在他们的声腔中,氤氲在袅袅的韵味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是现阶段的演员的艺术造诣确实达不到当初那些创派的艺术家的水准。我不知道能不能达到创派的标准,只能说达不到以往创派的艺术家的标准。所谓艺术造诣,不是指单纯地唱一段或者一出,能不能比得上当年那些创派祖师们(现在的很多演员单纯唱一段或一出确实已经很好),而是指整个的艺术修为比不上。从会的剧目数量、以及能否做出合理的创新等诸多因素比较来看,现在的当红演员与当年创派的艺术家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传统的断裂、艺术实践的不足都是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而这些差距对于能否创派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可以说艺术修为的差距限制了新流派的产生。
上一篇:长相一般但学历高的女生追一个长得很帅但学历一般的男生,能追上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