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楼梦》中贾正真的不喜欢贾宝玉吗?
宝玉,他的,不喜欢《红楼梦》中贾正真的不喜欢贾宝玉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句话,贾政很正统,贾宝玉很叛逆,两个人的思想有着本质上的不可相容。只是在这种冲突没有公开化之前,贾宝玉还得遵循表面上的传统伦理,比如在贾政检查的时候,哪怕做做样子也要临时抱佛脚地去读书。这就给了贾政一个错觉,以为宝玉只是年少不懂事,还是可以教育的,不知道他的叛逆思想其实已经根深蒂固无可挽回。
但是,贾政的理想虽然很符合当时社会的标准,很“正能量”,本人资质能力却不算出色,如果不是皇帝恩赐的“保送”,真让他考科举,他也未必会成功。这种思想上的古板和能力上的局限反映在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就导致了他对宝玉的“训导”“教育”必然失败。
贾政平时在孩子面前保持不苟言笑的严父姿态,缺少和孩子的日常情感交流,只会靠严厉的训斥来表达要求,包括奉行棍棒教育,那次把宝玉打得半死就是。这种父亲形象在今天也屡见不鲜,更不用说在那个年代,就是非常典型的父亲形象。用这种形象和方式教育孩子,应该是收效甚微的,只是人们普遍没察觉。
贾珠的早夭很可能就是这个一味听话的好孩子不堪父母严苛管教的结果,实际上贾珠死后贾政应该多少是有所警醒,所以对贾宝玉的管教没那么严格了。这一点,其实就能含蓄地反映贾政也是一个正常的父亲,也对孩子有着本能的疼爱和呵护心理,害怕严厉管教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只是已经定型的思想和形象不容易转变,贾政选择了严父的人设,纵然对宝玉有再多疼爱和期待,表达出来时也还是那种“爱之深,恨之切”、动不动吹胡子瞪眼的形式。
这种形式,固然对于增进父子感情没有裨益,但也不能作为贾政不喜欢宝玉的证据。
2.除去思想观念的冲突,贾宝玉是贾政现存子女中资质最出色的一个,这一点其实也让贾政无法不喜欢他。
如上所述,虽然贾政和贾宝玉的思想观念有本质冲突,但是在没有公开化之前,宝玉还是得遵守他不得不遵守的秩序和纪律的。就像哈里王子没有公开宣布退出皇室之前,不管他内心多么叛逆,明面上也还是得代表皇室履行职责,该出场出场,该发言发言。他的退出是个人意愿问题,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论能力他是胜任皇室工作的。
贾宝玉也是这样,内心虽然不情愿,但是能力是没问题的,要不然贾政也不会把子女读出成才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书里有一段贾政同时看见两个儿子站在面前时的心理感觉描写:
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忽又想起贾珠来,再看看王夫人只有这一个亲生的儿子,素爱如珍,自己的胡须将已苍白:因这几件上,把素日嫌恶处分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
作为书中第一男主,贾宝玉的颜值一定是很耐打的,而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贾宝玉和贾环一起站在贾政面前时,宝玉的“神彩飘逸,秀色夺人”和贾环的“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形成鲜明对比,就算平时宝玉因为叛逆而惹恼贾政的时候远比贾环多,这时贾政都忍不住把平时厌恶他的心情“不觉减了八九”。
可见颜值即正义,贾政再古板,审美也还是正常的,要不然也不会宠爱性情不好、人人都不喜欢、但长得还不错的赵姨娘了。也难怪被冷落的王夫人那么在意宝玉,如果没有宝玉,贾政只怕更加懒得理她了。
至于想起贾珠,只是说明贾政心中的遗憾:宝玉长得这么好,可惜就是不求上进,要是像他的大哥贾珠那样,多完美啊!
总之,这个例子说明宝玉的外在资质是出众的,在贾政的子女当中是出类拔萃的,这一点,已经可以让贾政天然地喜欢他。
更何况,除了不肯认真读“正经书”之外,宝玉在其他杂书杂项上的表现是合格甚至出色的。实际上他不是不爱读书,而是不爱读那些正统的说教类的书。他让身边的小厮把那个他从外面弄一堆闲书过来,藏在外书房,偶尔带一本偷偷回怡红院看,就可以知道他是爱读那些真正能吸引人的书的。
打个比方,贾宝玉就好像以前的年代里,不爱上课却喜欢私下偷偷读金庸武侠、日本动漫的那些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很聪明,聪明到有自己的想法和审美标准。他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就问她读过什么书,可见他是喜欢读书的,而且在意所读的书的品质。后来偷读《会真记》被黛玉发现,又出于对黛玉的信任向她推介这本“好书”,俩人一起读之后,黛玉心里也对宝玉的评价产生了认可。
所以宝玉虽然在正统的“功课”上表现不佳,但是诗词歌赋这些真正考验文学素质的东西,他的表现并不差。贾政也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在特定的场合就会以考察的名义让宝玉在众人面前露两手,他也可以在板着面孔挑刺的假象下,为成功炫耀了自己儿子的水平而得意。大观园题匾和为“姽婳将军”林四娘献辞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书中这两个情节描写得浓墨重彩,宝玉的信手拈来、众人的一致恭维、贾政的表面挑剔实则窃喜,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样的宝玉能给贾政长脸,他怎么会不喜欢?要是不喜欢,也不可能对宝玉这种才能这么了解,动不动就让他来表演。
还有一点,书中虽然经常渲染宝玉害怕贾政的功课检查,每到这种时候只能痛苦地临时抱佛脚,但没有一次写到宝玉因为没有通过检查而被贾政严惩的情形。可以推测,宝玉总是可以通过临时抱佛脚就成功应付贾政的考核,这也说明他的资质不错,真要认真读起书来,考中科举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难怪贾政一直对他抱有期待。毕竟这孩子资质摆在那里,贾政心里还是喜欢的呀。
3.从下手暴打到心中开始盘算放松管教,贾政对贾宝玉的“让步”正是观念冲突抵不过父子亲情的表现。
贾政和贾宝玉思想观念冲突,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地藏着掖着,双方默契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父子就是父子,彼此还是有所察觉的,毕竟本质上的冲突始终存在,也总有一天要暴露的。
这冲突在金钏死后出现了一次明朗化。贾环说了关于宝玉的谗言,贾政相信了,暴怒之下把宝玉打了个半死。没有调查就这样轻信,说明贾政平时是明白宝玉的叛逆的,也对他积累了很多不满。这场暴打是他对宝玉失望到顶点的表现,也是他最后一次试图改造宝玉的努力,当然最终还是失败的——被打之后的宝玉,对前来探望的林黛玉表示哪怕死去,也绝对不会改。
此后贾政就没这么狠狠打过宝玉了,大概是知道打也没有用。毕竟王夫人和元春都提醒过他,不要重蹈贾珠的覆辙,而且宝玉摆明是一个无法通过严苛管教就能改变的怪咖。
那么严重的观念冲突,通过一场暴打暴露出来——贾政吼出“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的严重指控,说明他很清楚宝玉骨子里的叛逆到了什么程度——过后如何收场呢?要不就从此形同陌路,父子之间恩断义绝,要不就从此和解,种种矛盾搁置不理。
贾宝玉自那次被打之后没有丝毫改变,依然爱在女孩堆里混,依然不爱读书,可见他是死不悔改的。而他与贾政的关系也基本维持原样,没有变得更坏,显然是贾政私下里自己作出了妥协。宝玉在书中第三十三回被打,到了第七十八回奉命写《姽婳词》的时候,书里贾政的一段心理描写就暗示了他的妥协:
上一篇:在对待另一半的问题上,有不爱吃醋的女人吗?你们是怎么处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