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历史中诸葛亮军事能力出色,蜀国不能一统三国的原因有哪些?
蜀汉,蜀国,刘备三国历史中诸葛亮军事能力出色,蜀国不能一统三国的原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另外,荆州还没有完全归蜀汉拥有,赤壁大战之后,荆州七郡刘备占有五郡。关羽北伐,是为了攻取襄樊而跨有荆州全境,而不是”隆中对”的”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全面进攻。
在曹操大举攻伐,刘备走投无路的危急之际,诸葛亮过江东成功地促成了孙刘联合。曹操大军压境,孙吴独木难支。为了巩固同盟,孙权暂时借南郡给刘备。赤壁之战后,刘备占荆州、取益州,在发动汉中大战前,将长沙和贵阳割给了东吴。其目的是为了汉中之战和关羽北伐没有后顾之忧。根本性的目的,还是蜀汉战略的前提——联吴。
在刘备的汉中大战进入想持阶段之时,关羽开始了北伐。围困襄樊,围点打援。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单就关羽一路北伐,就让曹操震惧,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可见诸葛亮《隆中对》中,”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和”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构想得以实施的话,曹魏是很难应付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荆州处于扬州的上游,直接关系到孙吴政权的核心利益。赤壁之战取胜的决定性主力是孙吴集团,孙权对刘备战后取得荆州五郡一直心有不平、耿耿于怀。因此趁关羽北伐激战正酣,派吕蒙袭取了南郡、零陵和武陵。并与曹魏前后夹击了关羽,后关羽被东吴所杀。
所谓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相互对峙,所产生的一定时间上的平衡状态。任何一个国家出击第二方,都容易被第三方趁势了抄后路,形成腹背受敌的状态。蜀汉战略构想实现的三个条件,关羽都顾及到了,偏偏忽视了前提。
蜀汉失掉荆州,使诸葛亮预备两路北击曹魏的钳形攻势中两个钳头,只剩一个。蜀汉北定中原的战略构想几乎化为泡影。剩下人口不足百万的益州也使蜀汉与曹魏两国的实力悬殊进一步拉大。刘备伤于关羽,痛于荆州,也直接导致了本文所论述的第三个、也是最至关重要的原因。
第三,伐吴。历时两年的汉中大战硝烟未定之时,荆州的丢失使刘备集团的大好形势急转直下。更加重要的是,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几乎化为泡影。难以接受的现实使刘备做出了伐吴的决定。
这个决定严重偏离了蜀汉正确的战略轨道。
态势上,三国之中实力最强的曹魏国土广袤,且占有中原地区经济最发达地区,人口四百万户,且平定了辽东、西凉的军事集团。北面和西面游牧民族,被采用武力、绥靖双管齐下的手段震服,再无后顾之忧。拥军百万,虎视南方。如征讨曹魏,必联合东吴。相反,无视曹魏而讨伐东吴,无异于弱势两方两败俱伤,坐等实力最强一方的曹魏消灭。
意识形态上,”汉贼不两立”,曹丕篡汉,建立曹魏政权。是拥戴大汉正统的蜀汉政权之死敌。孙吴可以暂时联合曹魏夺取蜀汉的荆州,蜀汉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与曹魏联合。
因此,东联孙权,北拒曹魏是蜀汉战略的大前提,也是实现兴复汉室唯一的一条出路。这一点,在年轻的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就为蜀汉制定的战略国策。但作为一国之君,荆州失,关羽死,刘备也不能不有所表示。
诸葛亮自己制定的战略国策,自然深知其利害。正史中却没有看到诸葛亮劝谏刘备伐吴的记载。我个人认为,有两种可能。
一是诸葛亮可能不在刘备身边。汉中大战刚刚结束不久,虽占据了汉中,却是惨胜。战争历时两年,双方动用的数十万精锐。蜀汉倾全国之力,”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战后需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成都到汉中的调配人力、军力的政务和百废待兴的局面自然是诸葛亮亲力亲为。刘备和诸葛亮应该是分别在成都和汉中。
只是刘备夷陵战败后,诸葛亮才惋惜地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二是劝说无益。就连战将赵云都知道其中利害。当众反对刘备伐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刘备心意已决。直言劝谏的秦宓已经下狱。再劝恐君臣失和,更加无利于大局。
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在夷陵之战前,孙权求和的前提下,写给刘备信中的话亦不无道理:“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此信与赵云的进谏有异曲同工之处。可惜其战略方向选择的轻重缓和,刘备已经顾不上了。
夷陵之战,蜀汉大败。精锐尽失,元气大伤,再无征伐之力。退入白帝城的刘备亦深知己错。每想起此战,必叹息流泪,痛贯心肝。后一病不起,薨于白帝城。此后在诸葛亮的促进之下,恢复了吴蜀联盟,蜀汉和孙吴再也没有爆发过战争。后诸葛亮殚精竭虑,整整用了五年时间,才逐渐恢复了军力。
刘备征吴,彻底断送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可能。蜀汉不能一统的主要原因,就是“态势”、“荆州”和“征吴”这三点。而这三个原因的造成,没有一个跟诸葛亮有关。至于诸葛亮五出祁山未果,则不是主要原因,而是以攻为守的无奈之举。
因为在当时的态势和大环境下,偏安一隅无异于坐等敌人做大做强。刘备死后,曹魏集团从容调动、会盟五路大军伐蜀,就充分说明了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据险固守,在当时的情况下,相当于坐以待毙。多次的北伐也使曹魏应付于防守,无暇考虑并部署进攻。
五出祁山也成就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他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就是去要实现对刘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承诺,同时也是对大汉子民的交代。匡扶汉祚的大义,高度契合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最高政治伦理。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以攻为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十分 出色,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就是在北伐的逆境中进退有序,多有斩获。蜀国不能统一三国的原因有下几点:1、诸葛亮的隆中策略定格在三分天下之上,不能因势而变,是隆中决策的严重问题。刘备势力微弱时,孙刘联盟是正确的。后刘备取得西川后,孙权常觊觎荆州,经常挑起事端,派吕蒙攻取长沙诸地。刘备从成都亲率五万大军回援荆州,为攻取汉中,不把矛盾扩大,刘备与孙权以湘水为界分治,达成共识。为了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而此前孙权就一直遏制刘备势力的扩张,此时刘备应该认识到孙权对自身利益的危害,应该把军事重心放在荆州。刘备集团对曹操是采取战略攻势,孙权才是刘备最大的敌人。。。2,荆州丢失,使刘备失去了老根据地,丧失了近五万兵力,失去了刘备集团大部分老班底和大批文臣武将。主要是镇守荆州的关羽擅自发起襄樊战役导之的结果,关羽应负主要责任。刘备全局意识不强,不能周密安排荆州防务,应负同等责任。3,刘备彝陵大战失败,丧失了蜀汉一半的有生力量,导之蜀汉国力衰弱,人才调零。。。4,诸葛亮北伐只是转移蜀汉内部各派矛盾,名为继承先帝遗志,共同对外,实际已无力问鼎中原,统一三国。但为蜀汉长治久安,先声夺人,给曹魏沉重的军事打击,北伐不得不为。。。诸葛亮隆中策略要想统一天下,在刘备集团鼎盛之时必须讨伐东吴,东吴力量相对薄弱,只有消灭东吴,才能对决曹魏,一统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