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震云一地鸡毛(刘震云《一地鸡毛》)
小林,鸡毛,一地刘震云一地鸡毛(刘震云《一地鸡毛》)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人物介绍
小林
小林29岁,198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单位,已经四年了。 他觉得这四年在单位比上四年大学学的东西还多。刚来单位时他还耍 大学生脾气,孩子似地对什么都不在乎,但现在他不敢那么做了。你能 不住房子吗? 你要住房子你就得提职,你要想提职你就得在单位好好 混,你就得争取入党,你就得按时上下班,你就得积极打开水、扫地, 你就得一本正经不开玩笑,你就得定期找党小组长汇报思想。小林这个 处的党小组长是女老乔,女老乔54岁,身上有狐臭,最近子宫又出了 毛病,脾气不太好。但小林为了入党,还得忍受狐臭和女老乔靠得很近 谈心,还得在"五一"节用孩子订牛奶的钱买了个果脯、带上母亲从老 家捎来的香油去拜访女老乔。
小林老婆
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那时她言语不多,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头毛长长的。通磨烂过同学介绍,小林与她恋爱。她见人有些腼腆,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改游薯淡淡的诗意。那时连小林都开始注意言语、注意身体卫生了。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 两个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奋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在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
查水表的瘸腿老头
查水表的老头是个瘸子,每月来查一次水表。老头子腿瘸,爬楼很不方便,到每一个人家都累得满头大汗,先喘一阵气,再查水表。但老头工作积极很高,有时不该查水表也来,说来看看水表是否运转正常。可老头一在谁家坐下,就是高谈阔论一番,说说他年轻时候的事。他说他年轻时曾给某位死去的大领导喂过马。小林初次听他讲,还有些兴趣,问了他一些细节,看他一副瘸样,年轻时竟还和大领导接触过? 但后来听得多了,心里就不耐烦。但因为他是查水表的,你还不能得罪他。他一不高兴,就敢给你整个门洞停水。老头子手里就提着管水闸的扳手。看着他手里的扳手,你就得听他讲喂马。
老张
小林单位的副局长老张是小林同学,小林帮老张搬过家,十分卖力,老张对小林看法不错。老张自与女老乔犯过作风问题以后,夹着尾巴做人,对下边同志特别关心,肯帮助人,只要有事去求他,他都认真帮忙。
女老乔
小林这个处的党小组长是女老乔,女老乔54岁,身上有狐臭,最近子宫又出了 毛病,脾气不太好。但小林为了入党,还得忍受狐臭和女老乔靠得很近 谈心,还得在"五一"节用孩子订牛奶的钱买了个果脯、带上母亲从老 家捎来的香油去拜访女老乔。好在功夫没有白费,女老乔已答应发展他入党。
创作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全面深刻的变革。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处于一种类似“围城”似的境地之中,既艳羡物欲横流的生活,又抛不下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生活中奋斗挣扎淹没于世俗中,它们放弃了责任感与忧患意识,无望的融入民间,成为世俗小市民。在这一总体格局背景下产生的新写实小说,反映了民众生存状态和生活中的价值追求,尤其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的挣扎与沉沦。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写《一地鸡毛》时作者才20多岁,纯粹一个毛头小伙,所以作者把看到的都记录下来,从人的身体出发忠实记录人的日常生活。 刘震云的写作是在批评和非难声中成长起来的,写《一地鸡毛》时不少老前辈教导作者说,“小说要有故事、有情节,怎么能这样写。”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人生存困境
作家对人生存困境主题的揭示主要是通过两个意象来实现的:“馊豆腐”和“一地鸡毛”。小说开篇就是“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豆腐是日常不起眼又离不开的生活食品,而作者让它变坏,就拉开了整篇鄙俗、黯淡、让人喘不过气的烦琐序幕。由“馊豆腐”生发出小林上班迟到的不快,小保姆推卸责任的辩驳,小李的指责唠叨,打破花瓶、暖水瓶陈年旧事的积怨重提,把情绪的焦躁、不安激发到无法抑制的怨恨宣泄上,个人承受的负担之重已经转化为对他人的苛责厌恶。平息怨气的也非人物自身的反省调解,而要依靠他者———查水老头的介入,解决家庭战争的方法多亏偷水这一外在问题的掩盖转移,小林阿Q式自我安慰对老头心生感激之意。事情还没有结束,“馊豆腐”是影响家庭氛围的导火索,它一刻不扔,小林心理就不得安稳,直到晚上睡觉时,小林还觉得它像个定时炸弹那样使人不安。即使具体实在的“馊豆腐”消失了,可是无形的“馊豆腐”又接二连三地浮出水面。妻子上班的辛苦,孩子生病的焦急,晒白菜的得不偿失,对付保姆心理耗损,这些都是开篇出现“馊豆腐”意想的延续。每天早上买豆腐是小林程式化生活的开端,在这里“豆腐”除了喻指人生存不可缺少的粮食层面外,还代指那日复一日的花样繁多的生活琐事。小林的一天以“买豆腐”催促起床开始,以担心明日“买豆腐”早睡结束,这种一成不变、乏味的生活便是小林存在意义。豆腐的变质则折射出人在承受世俗琐事下的不堪重负的焦虑无力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冲突关系,从而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人低微、孤独的生存处境。另一个意象“一地鸡毛”,更加给人丑陋、卑琐的厌恶感。小说以“一地鸡毛”为标题,却未在它上面大写特写,直到篇末作品才出现“一地鸡毛”这个意象,“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著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小林正是借梦中鸡毛的覆盖来表达他对生活矛盾复杂的认识:即让人饱受无休止的这样、那样烦恼的折磨,同时又享受着生活本身施舍给人的抚慰般的舒适。当然“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人只能怀着卑微的愿望在艰难的境遇中求得无奈自嘲的心理满足。尽管“一地鸡毛”的意象仅出现一次,可是整篇作品到处充斥着鸡毛般的凌乱、令人不快的紧张情绪。鸡毛烦乱、无关痛痒又扰人不安的特征,与张爱玲在《天才梦》“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中的“蚤子”意象相得益彰,它们细小、无法撇清的齧咬人的共传达出两位作家对人生无法摆世俗掌控下烦恼、怨气的认同。不同的是,张爱玲借“蚤子”表达了一种现实生活未曾圆满的苍凉感,刘震云则重在突出世俗毁灭人自尊、骄傲后甘于流俗的卑微感。纵然国家政策不明、计画经济的禁锢的政治因素也是造成小林生活窘态的因素之一,但根本原因还是生存自身的矛盾致使的。即使没有排队买豆腐的耗时拥挤,也会有“馊豆腐”引发的夫妻争吵;即使没有小保姆的多次失职,也会有小林夫妇对她的种种不满;即使没有晾晒大白菜的心理损耗,也会有占小便宜的争先恐后;即使没有拉蜂窝煤的重任,也会有无法看球的其他原因。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小林不断地改变适应着,也以个的丧失、崇高的消解为代价换取生存的筹码。最终因此而致的人的屈尊和丑陋的放大,增添了当代人存在的灰色和黯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