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牛郎织女剧情介绍(“牛郎织女”演进史)
织女,牛郎,天河牛郎织女剧情介绍(“牛郎织女”演进史)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到了晋代,人们对牵牛、织女两星的崇拜增加了新的成分,如《风土记》所述:“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或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陈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
从南北朝开始,又发展为乞求智巧,如柳宗元《乞巧文》所描述:“天女之孙将嫔于河鼓,邀而祠者,幸而与之巧,驱去骞拙,手目开利,组纴缝制,将无滞于心焉。”
随着一代又一代民间创作者的加工,织女、牵牛的故事越传越广,七夕也随之成为一个隆重的节日。
不仅民间重视七夕,宫廷也同样热衷此道。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时,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达百尺,上面可以容纳几十人。七夕之夜,玄宗与杨贵妃在上面宴乐达旦。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两人七夕盟誓相爱“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我国已经家喻户晓。南唐后主李煜更别出心裁:“每七夕延巧,必命红白罗百匹以竖为日宫天河之状,一夕而罢乃收之。”
七夕的活动以女性最为活跃,风俗从形成到发展有一个过程,而且地区不同也略有差别,这里略述具有普遍性的几项。
乞巧,这是我国妇女美好心灵的生动写照。傍晚,家家户户把庭院清扫得干干净净,妇女们当庭布筵,向织女星虔诚地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怎么判定是否得巧呢?据《荆楚岁时记》言:“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也有的妇女捉来小蜘蛛放于盒内,次日清晨观看结网情况,蛛丝越密得巧越多。
“对月穿针”是另一项扣人心弦的检测方法,所穿之针用金、银、铜等特制而成,有五孔针、七孔针、九孔针,将线飞速穿过者为得巧。这不仅要眼明手快,还须天公作美,正如唐代诗人祖咏《七夕》所描写:“对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有的地区则是端一盆水,放于太阳或月亮底下,投几颗绣针在水里,看针浮在水面时盆底的影子,如《帝京景物略》所载:“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
与之相联系,家家户户要做“乞巧果子”,原料为油、面、糖、蜜等,用炉烤或油炸。麦面做的叫面巧,糯米面做的叫粉巧,均是美味食品。有条件的人家还要搭“乞巧棚”。《岁时杂记》描述说:“七夕,以竹或木或麻?,编而为棚,剪五色彩为层楼,又为仙楼,刻牛女像及仙从等于上以乞巧,或只以一木剪纸为仙桥,于其中为牛女,仙从列两旁焉。”
做“生花盆儿”,也是七夕的风俗之一。即用水浸发绿豆或豌豆,药物学家李时珍曾誉之为菜中佳品。《岁时杂记》述其方法为:“前七夕十日,以水浸绿豆或豌豆,日一二回易水,芽渐长,至五六寸许,其苗能自立,则移自小盆中,至乞巧可尺许,谓之生花盆几。”
另一项风俗为“种谷板”,兼有节日的情趣和乞求安居乐业的心愿,《东京梦华录》对此有生动描绘:“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
七夕,也是文人雅士咏叹织女、牵牛悲欢离合及节日风俗的大好时机,历代留下的诗文多不胜举。
列入教科书始末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不过,这个故事中有一处非常猥琐的情节:为获得织女,在老牛的唆使下,牛郎跑去偷窥织女洗澡,偷走了她的衣裳。然后在织女洗完澡找不到衣服的时候跳出来搭讪,博得织女的好感,继而结为婚姻。
现在看来,这个故事实在是太过狗血。正常的故事逻辑下,织女本该怒斥牛郎是个流氓才对。严汣霖在《“牛郎偷窥织女洗澡”根本不是古代神话》一文里,追溯了牛郎如何沦为“偷窥狂”的来历。
其实,这个情节并不是“古已有之”的东西。自秦汉而下的历代牛郎织女故事中,都没有这种猥琐且弱智的桥段。
古人对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观察,是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已有“牵牛以取织女”的字样。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里,已出现了“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情节。
牛郎织女形成较为完整的故事是在南朝。在殷芸的《小说》里,织女是因为勤于纺织获天帝奖赏,才嫁给牵牛的。二人后来被逼分离,只许一年一会,则是因为织女在婚后荒废纺织,引起天帝震怒才导致一年一度相会的。
大略同期的《荆楚岁时记》里,牵牛被迫与织女分开,则是因为他欠了天帝很多钱:“牵牛娶织女,取天帝两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
到了唐代,传奇流行,出现了织女无视牵牛,与人间才子夜夜相会的香艳故事。张荐的《灵怪录》中有一篇《郭翰》,讲的是织女见郭翰“姿容秀美”,于是从天而降,两人直接“解衣共寝”。织女“夜夜皆来”,于是郭翰问她“牵牛何在?”织女答道:“阴阳变化,关渠何事!且河汉阻隔,无可复知,纵复知之,不足为虑。”——关他屁事,且隔着河呢,他不会知道,就是知道了,也无所谓。
当然,“织女与牛郎彼此相爱”仍是主流。一如宋人秦观在《鹊桥仙》里的咏叹:“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明代时,出现了中篇小说《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书中说,牛郎放牧、织女纺织,二人相遇后互有好感。在月老等人的撮合下,天帝把织女嫁给了牛郎。二人成亲后沉迷夫妻生活荒废职责,天帝大怒,又把他们拆开,分散在天河两端。最后,牛郎、织女向天帝上书认错,获允每年七夕相会一次。
以上种种版本,均没有“老牛唆使牛郎、趁织女洗澡时偷走衣裳”这样的情节。就严汣霖所见史料,这个猥琐情节的普及,始于民国初年流行的京剧《天河配》。
该剧的大概情节是:商人张有才与兄弟傻三(也就是牛郎)同居,张妻嘎氏挑唆分居,牛郎只分得老牛一头。老牛嘱咐牛郎去碧莲池,夺取织女之衣。牛郎来到碧莲池,见仙女们在莲池内沐浴,在水中舞姿翩翩。牛郎盗走织女的衣裳。织女追上,向牛郎索衣。牛郎要求与织女婚配。织女不愿,牛郎再三要求,老牛又在旁极力强调二人缘分早已天定,织女无奈,只好应允。
这是一出典型的以调戏女性、对女性进行性骚扰为卖点的低俗剧。且看剧中“织女”的台词:
“嘟!你是何方男子,私自窥探人家妇女。将我的衣服抢去,是何道理?
你若执意不将衣服还我,我便回家告知父母,定不与你甘休。
既要成婚。也须要将衣服还我。
即便同行也要穿好衣服,像这样赤身露体,岂不被人耻笑。”
如此着意渲染牛郎以衣服为砝码、织女“赤身露体”向牛郎反复索要衣服,自然是为了让门票卖得更好。
据《中华画报》1932年刊登署名“可泣”的文章《天河配之沿革》,《天河配》原本是昆曲中的节令剧目,“并不序老牛破车故事,颇为简单”。剧名也不固定,有的叫《天河配》,有的叫《渡银河》。民国三年(1914)北平第一舞台成立后,王瑶卿“将原有之昆曲渡银河,翻为乱掸,并将老牛破车故事序于前场,加添浴池,……遂在第一舞台露演。……开演之日,第一舞台观众满坑满谷……嗣后他园亦皆效仿。昆曲之渡银河已无演者矣。盖此出剧情本无可观,只仗彩砌陪衬,与沐浴时露出人体美。”
上一篇:女生好听的网名霸气(适合女生的繁体字网名,很有个性,也很霸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