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这首著名哲理诗,今天读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
浮云,哲理,诗人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这首著名哲理诗,今天读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他的诗歌,大致可以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
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如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是他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
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期和诗友分享《登飞来峰》,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世人又称“王荆公”。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诗人说,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闻说鸡鸣见日升”,听说鸡鸣时分在此处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从侧面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此句,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人说,我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现技法极为相似,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宋朝是我国哲理诗的集大成时代,“理趣”亦是宋诗的灵魂所在。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我们今天来读,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
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正如,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所言:这是一首通过描绘风景来抒写抱负的诗。前两句竭力形容山塔的高耸,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后两句,形象地揭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反映了作者高瞻远瞩,胸怀宽阔,不是困难,勇于改革的豪迈气魄和坚强意志。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问世间情为何物下一句(佛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