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追忆似水年华(李敬泽、许钧、董强、赵松谈《追忆似水年华》)
斯特,普鲁,似水追忆似水年华(李敬泽、许钧、董强、赵松谈《追忆似水年华》)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出版合同
摄影:徐洁
普鲁斯特的“呈现”
普鲁斯特曾提及,天才的创作者是那些“突然间不再为自己而存在”,而且将自己的个性变成一面镜子的人。好的作家在于其“呈现”的能力。
与乔伊斯同为意识流大师,普鲁斯特作品中对人生存状态的拓展和呈现,首先体现在他的语言和句法上的革新。许钧认为,他的语言就是一种生命的呈现。其天才之处就是在语言叙述中完美呈现了视觉、味觉、听觉等诸多感觉。正如德勒兹所说,普鲁斯特的法语具有“外语性”,它拓展了语言的限度、空间,通过语言把读者带到生命体验的极处。
《追忆似水年华》手稿最后一页
摄影:徐洁
普鲁斯特逝世80周年时,法国的一部研究专辑里特别从社会学维度强调他对社会的观察。读《追忆似水年华》是否能够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社会,李敬泽对此并无多大兴趣。作为跨文化读者,他更看重具有普遍性的体验个人生活的内在性方法。“在普鲁斯特之前,记忆常被认为是客观历史之下的记忆;而在普鲁斯特这里,个人感受中的自己生命的时间,几乎变成了现代人存在的唯一证据和本体。现代人通过这种方法来确认活过,我的生活是自有意义的。在这一点上普鲁斯特的影响至深至远。”社交达人普鲁斯特的个人记忆中,包含着巴黎上流社会旧世界复杂的结构和盛大的丰富性。当他决心追寻个人记忆和生命中逝去的时间时,几乎就自然而然地、确切地呈现了整个巴黎甚至法国社会的特定景象,由此,“普鲁斯特从一个自我、社会的观察家,进而变成了人性的观察家”,李敬泽说,我们现在依然从他写的巴黎上流社会众生相中感受到自己,“这部小说的很多洞见,依然照亮了我们的自我意识”。
董强认为,镜子的比喻或者说自我其实触及了普鲁斯特的一个本质特征,即内在经验。在“自我虚构”中探索个人内心,并由此折射出外在世界。“内”和“外”的关系,是20世纪现代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同时也涉及对记忆的展现。董强介绍说,法国作家奈瓦尔最早以这种方式进行探索,他的著名小说《西尔维亚》就体现了“回忆能折射整个世界”,普鲁斯特则将这种折射或呈现发挥到极致。“中国古人说‘其理一也’,他带给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感受方式也丰富了我们自己。我们在内在的层面与他产生认同。内在性使得跨文化、跨国界甚至跨时间都变得可能。”
在“现在”重构“过去”
说到时间,许钧认为《追忆似水年华》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20世纪初关于时间的思考。“普鲁斯特真的告诉我们,时间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时间、心理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你感觉的时间。”“在现代主义思想兴起的时刻,时间在普鲁斯特那里也发生了相对化。时间不再是绝对的自然时间或绝对的历史时间,它变成了个人时间,必须在个人的内在性里重建。”李敬泽把这看成是普鲁斯特留给后人的重要精神遗产,时间变成了主观化的东西,所以“一个人要把自己的时间找回来”,“广而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是存在于失去的时间里”。
普鲁斯特在卧室里坐在床上写作
回忆、追寻过去的时间,让时间重现,看起来似乎是向后的过程,但在普鲁斯特眼中却并非如此。赵松引用美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在《现在的哲学》中的观点——当我们在“现在”讲述“过去”时,其实是在重构“过去”——来说明《追忆似水年华》的一个重要特征。普鲁斯特清晰意识到一个事实:所谓的回忆、追忆,其实不是向后的,而是向前的,这是一个重构的过程。像写回忆录那样按照时间顺序写,在普鲁斯特看来是不成立的。在《驳圣伯夫》中,普鲁斯特曾提到记忆本身的特征,认为记忆并非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很多记忆细节是错位的,甚至会出现错误。“当普鲁斯特意识到这种记忆的特征时,他写《追忆似水年华》的方法论开始萌发——他要重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他要通过他的印象、记忆、联想和通感,把这个世界重新构建起来,这是他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属于‘过去’的客观世界。”
赵松认为,普鲁斯特的这一观点与19世纪的作家们相比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的突破,也导致了他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作方法上的突破。与包括乔伊斯在内的很多作家不同,普鲁斯特认为意识不是简单地像河水一样流动,而是有很多层面,人在重构过去的记忆时,实际上还有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通感。他的意识是多层意识的重组,他打开了记忆的最深层次,提取基因进行重组,通过印象、想象、联想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的重构,生成了作品的文本。重组之后,时间不是流动的状态,甚至让人感觉时间停住了,一秒钟变得很漫长,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时间在物理状态下和在人的记忆状态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赵松认为,这一点是普鲁斯特小说方法的重要基础,他打破了19世纪小说巅峰状态的范畴,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和启发性。
直播活动最后,四位嘉宾鼓励读者去阅读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包含一个完整的世界,普鲁斯特描述的恢弘而又细致入微的存在状态令人长久沉浸其中,“100年来,世界各国无数的人都曾经跟随普鲁斯特进入内部去看自己的世界,这是一种美好的、使我们自己的世界更为丰盛的体验。在21世纪,新的读者也值得一试”,“普鲁斯特在邀请我们去阅读他”,“任何时候读普鲁斯特都不早,任何时候读普鲁斯特都不晚”。
END
编辑:刘雅
二审:王杨
三审: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