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横幅是什么意思(白化文:对联是文学作品吗?)
对联,对偶,汉族横幅是什么意思(白化文:对联是文学作品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汉语由单音节语素组成。由这样的语言载体构成的词汇,其中配合成对偶的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诸多广泛使用的语言中,只有汉语具有这种天生的属对能力。绝妙处还在于,为了适用于记录汉语,汉字从其创制之始,就成为一种兼表形、音、义的单音节方块形文字:一个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每个字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定的意义(有的字还不止一种意义),由一定的笔画构成方块形文字。这就像同类形状的积木或方砖,能搭成一堵堵整齐划一的墙那样,为它们两两相对搭配造成了基本条件。再看汉语的词、词组、句子的结构,也是相当整齐划一的。汉语词汇中的词,大部分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就是多音词,也是由一个个单音节构成的,同样很便于两两搭配。由这些词构成的词组和句子,其结构搭配方式不多,不外有:联合(并列)和偏正、动宾(包括使动和意动等变通用法)、动补,以及仅为记音的不可分割的连写(联绵词、音译词语等),等等。因其有上述的单音节方块字为组成基础,所以同结构形式的两两搭配也很容易。
总的来说,汉语和汉字,从它的产生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给对偶创造了条件。在世界诸多语言文字中,这种特殊性质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具有的。日本从古代到近代,大力推行汉化文化,什么都向中国学,他们的优秀汉学家甚至具备能写律诗和骈体文的能力,可是中国明代以后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对联,在他们那里没有流行起来。笔者以为,这是因为对联是汉语对偶修辞格发展到极端的产物,非汉语系统的人学习起来究竟太吃力了,不容易被普遍接受。而对联是一种社会性实用性极强的文体,需要得到社会上公众的认可与爱好。要想让日本人像中国人那样把对联当成一种人际关系交际工具,对于他们来说,恐怕是太吃力了。当然,在中国对联大流行的时代即明清两代,日本已经逐渐开始向西方学习了,这恐怕也是另一个社会原因吧。相对来说,那时候的朝鲜半岛地区还没有向西方学习的打算,仍然一心一意地面向中国,因而他们接受对联这项比较新鲜的人际交往工具,使用得相当普遍。
三、还可以从中国汉族汉字文化的文学和文章体裁与作法等方面来看:从古代留下的文学作品看,语言文字中的对偶现象早就自发地在使用了。例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诗经·大雅·抑》)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楚辞·离骚》)
不仅在韵文中如此,就是在先秦的散文中也有大量的对
偶句: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韩非子·扬权》)
可以看出,除了若干虚字的重复以外,上引诗文的作者似乎都在有意识地应用某些对偶形式,追求对比或排比效果。不过,这种方法只是在文章或谈话里隔三岔五参差错落地使用
罢了。
如果说,在先秦诗文中,对偶辞格的句子和词组出现得还比较少,而且似乎带有自发的倾向;那么,发展到汉赋,使用对偶便是大量而自觉的了。例如:
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风艳,蛾眉皓齿。颜盛色茂,景曜光起。……途出郑卫,道由桑中。朝发溱洧,暮宿上宫。……奇葩逸丽,淑质艳光。 (司马相如《美人赋》)
于是发鲸鱼,铿华钟。登玉辂,乘时龙。凤盖飒洒,和鸾玲珑。……千乘雷起,万骑纷纭。……羽旄扫霓,旌旗拂天。……抗五声,极六律,歌九功,舞八佾。…… (班固《东都赋》)
南北朝到隋唐的辞赋,是以对偶为主要词句形式的骈四俪六的文体。可以说,这样的辞赋是直接继承汉赋,并使之在对偶方面进一步精密和熟练。一直到两宋的四六文都是按照这种方式发展。我们总的称这类文章为骈体文。我们当代人容易忽略而应该提请注意的是,骈体文从南北朝以后直到清代以至民国初年,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政府公文和科举考试以及书信(尺牍)中,以对偶为主要文体特点的多种体裁的文章,使用得极为广泛。从广义上说,这些多种体裁都和骈体文关系密切,它们都可以算是骈体文大家族中的成员。
关于骈体文和对联的关联,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说一说。
一点是,承上而言,骈体文大家族对对联的影响极为巨大。广义地说,可以把对联看成骈体文大家族中的一个远房支属。对联是骈体文领域中在实用范围内的又一次扩展,是一次趋向精练化和精密化的极端的发展。
再一点是,也是承上而言,骈体文中对偶的应用虽然是十分自觉而严格的,十分讲究的,但从汉赋起,也沿袭下来一些习惯性的不成文的格律准则。例如,对虚词,特别是起联系作用的和表达语气的虚词,在对偶方面没有提出很高的要求;对人名相对和地名相对等要求也较低。比如: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
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庾信《哀江南赋序》)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王勃《滕王阁序》)
这两种不太讲究而可以将就的写作方法,也影响了对联。这些我们还要在以后讲到。在这里只是说一说,用来证明对联受到的这方面的明显影响罢了。请看下面一副著名的为大肚弥勒佛所作的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两个“之”字不对,可以允许。但是,因为对联是对偶文体中晚出的,因而属于越晚出就对对偶格式要求越严格的,所以从全篇来说固然大部分是对偶的,但出现两个相同的虚字相对,终究被认为对仗不工。至于人名、地名的问题,一般说来,只要平仄调匀就行了,但是也追求工对,如“东方虬”对“西门豹”还不算太工,因为前两个字都是平声;“柳三变”对“张九成”才属工对呢。因为,从整体来看,人名对人名,且平仄调谐。拆开来看,“柳”和“张”都属于“二十八宿”之内的星宿。“三变”“九成”都是音乐术语。所以,“露花倒影柳三变”对“桂子飘香张九成”,真是的对。不能不佩服作者李清照。李清照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画像
根据前两小节做出的小结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对联是中国汉族在本民族的历史发展中,由自发到自觉地,根据汉语汉字的特点,采用了民族精神和物质文化的多种成果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字体裁。
对联的一大特点是:人际关系性质极强。绝大部分对联是在公开的交际场合使用的。如,喜联、贺联、寿联,都具有特定的突出的交际和人际关系性质。就是机关行业联、名胜古迹联,甚至书房厅堂联等,也具有广泛的人际交流性质。以上是仅仅从对联的内容看。
若是从写成了的对联看,另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品。它集汉民族创造的书法、装裱(包括制纸、绢等)或小木作等多种工艺(如漆工、金属工艺等)于一身,最后悬挂出来的成品又成为室内外装饰艺术中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
上一篇:胎记是怎样来的(为什么宝宝生下来会有胎记?原因跟这4点有关!能消除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