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横幅是什么意思(白化文:对联是文学作品吗?)
对联,对偶,汉族横幅是什么意思(白化文:对联是文学作品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作者|白化文
摘编|张婷
什么是“对联”
什么是“对联”,举例以明之,下举两例就是:
列为无产者;
宁不革命乎!
——邓小平撰写的对联
此联在写法上属于“冠顶联”,即上下联首字冠以“列宁”。
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朱德《题泸定桥》
这两副联,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好,是典型的优秀对联。
那么,像这样的对联是如何写成的,或者说,写成什么样子,才算是对联,一两句话可说不清楚,就得费点事,详细谈谈啦。
怎么样谈法:开宗明义,首先得给“对联”下个定义,也就是讲讲对联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由此自然会引出第二个应该解释的问题来:它属于哪种学术范畴之内;接着会引出第三、第四个问题:它是怎样发展和形成的,它有哪些应用类型。这几个问题有其连带性。我们在下面大致按以上几个问题的顺序,有连带地进行说明。
《闲谈写对联》,作者: 白化文,版本: 北京出版社 2017年8月
对“对联”特点的认识
对联,是用汉字书写的(后来发展到也可用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书写,但都是凑合着来,绝不如用汉字写来那样干脆利落。这一点,以后有可能时再讨论),悬挂或张贴在壁间柱上的两条长幅;要两两相对。它的特点,大致有:
一、上下两个长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各联的字数没有一定之规,从一个汉字到几百个汉字都可以。这就是说,上下联至少得各有一个汉字或一个符号(如标点符号)。多了呢?毫无限制。当然,常用的对联,上下联一般各在四个汉字到二十几个汉字。这是因为,上下联字数太少,很不容易表达出完整的意思来;多了呢?能有那么多的话吗?对联对字数固然不作限制,可是,笔者至今还没有见过上下联各两三千字的对联呢。这是从上下两联对文字的要求——字数无限制但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来看。
二、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字数多少就可随意了。拿中国汉族民族文化创造的若干诗歌体裁,如律诗、绝句来和对联对比,这一点就会很明显地表露出来:律诗和绝句,各用八句或四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若是把它们中对仗的两句,特别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抽出来,把它们写成对联,有时候还勉强凑合,有时候就不行。因为它们不是为作对联准备的,不见得能表现出作者希望表现的一种完整的意思,原来的完整的意思是要靠整首诗来整体表现的呀!例如,拿一首挽诗和一副挽联对比,挽诗中的两句对偶句就未必能单独构成一副挽联——当然,在某种情况下也许能行——这就是它们之间存在的需要细心体察的精微区别之处。这是从要表现的内容的角度来看。
如上所述,上下联要共同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来,因而,从句式结构看,一般来说,上下联至少各有一个分句或词组,多则不限。当然,从句型结构方面看,上下联应该是对应的。
三、从修辞学角度看,构成对联基础的是对偶辞格。对偶辞格是汉语和汉字特有的一种辞格,它是把通常为两个(多则可为几个,如元代杂剧和散曲中常用的三或四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似的字、词、词组、句子并列,用来表现相关的意思的一种辞格。从内涵上说,它要求意义上的关联,也就是不能各说各的(特殊的如无情对另议);从形式上说,它的基本要求是要对称;此外,它还要求音节上的和谐相对。对联,可以说是汉语修辞学对偶辞格发展到极端的产物。这就是说,一般来说,上下联不能构成上述内涵、形式、音节三方面的比较严格的对偶的,就不能算是对联,至少不能算是好对联。
四、对联的实用性很强。从某个角度看,对联是从古代私塾教学童“对对子”直接发展而来的。创作对联的基本功,还得从对对子练习起。可是,口头甚至书面练习对对子还不是对联。《分类字锦》《巧对录》等类书与联话书籍所录的,大抵都是对子而非严格意义的对联。对联是一项综合性质的成品。一副对联,得为一个主题而创作出来,最好能书写下来,为张挂之用。它是为某种实用目的而创作的。而且,连张挂的形式也固定下来了:上联在左,下联在右。人们从对面看,则上联在右首,下联在左首。它们必须成对称形式,悬挂在相对的位置。连载体形式也固定下来了:必须是两个完全相等的长条形字幅状。一般来说,别的形状如某种“蕉叶形对”,极为少见。特别是横幅不行。如我们有时见到的四合院中左右穿廊游廊之上,常嵌有相对的“东壁图书”“西园翰墨”横幅,虽为工对,却只可算是两廊的横幅罢了。对联有经常悬挂在楹柱上的,特称“楹联”。后来,楹联发展成对联的一种文雅的称呼了。相对来说,对联便成为楹联的俗称。可是,抄录下来的对联词句只可称为“联语”。我们和大家一起讨论的,差不多都是联语,旁及一些对联的载体等。虽然有时也涉及对对子,但应说明:对对子,作为古代学习作文的一种基本功,是为作诗(特别是近体诗中的律诗及由之演化出的试帖诗)、作骈文(包括八股文)等共同打基础,从对对子到写对联,只不过是近水楼台罢了。
白化文
对联是汉族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产物
对联,可以说是从汉族的民族传统文化派生出来的独特产物。惟有从中国的汉族文化中,才产生出完美的对联产品。这可以从民族传统——特别是深远的民俗传统方面,从语言文字方面,从文学和文章写作方面来观察。下面就从这三方面来说明。
一、先从汉族民族文化传统来看:观察自然与社会,可以看到,对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物现象。再观察汉族的民族性及其深厚文化积淀与传统,更可以看到,汉族是非常喜爱对偶的。
汉族认为,除了领导者是高高在上独立自主统率一切以外,其他都是以形成对立面即对偶形式为宜。汉族本民族古老的哲学思想,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推演到六十四卦。但是,汉族的民族心理中,可又并不认为这个推演出来的模式是完美的:“未济终焉心缥缈,万事翻从阙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馀情绕。”(龚自珍作)不过,在这个推演出的模式本身包容之中,却能看出是以对应形式为主的,这就说明汉族是看重和喜爱偶数的。同时,汉族更认为“数奇”是不吉利的。就连孤单在上的领导者也很危险,有成为“独夫”的可能。
汉族传统的建筑结构是四合院。各种大门,如殿门、辕门、院门等,全是两扇。陪衬正房的是东西厢房和两耳房。室内家具,也是一张桌子配两把太师椅。朝臣上朝,衙役站班,都分成两厢。这些都是民族心理在各方面的反映。可以说,汉族对对偶的喜爱,融汇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无所不在。
二、再从汉语与汉字的角度看:那可是从一开始就给对偶准备了最好的独一无二的载体条件。
上一篇:胎记是怎样来的(为什么宝宝生下来会有胎记?原因跟这4点有关!能消除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