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凤毛麟角什么意思(18岁以前不近视的已经是凤毛麟角?救救孩子的眼要知更要行)
近视,近视眼,户外活动凤毛麟角什么意思(18岁以前不近视的已经是凤毛麟角?救救孩子的眼要知更要行)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北京同仁眼科研究所原所长徐亮强调,18岁以前近视的,越早越容易得高度近视。可“悲观”地看,18岁以前不近视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为什么病理性近视(高度近视)是致盲重要原因,甚至比白内障还“危险”?因为随着近视眼度数越来越高,眼轴也拉得越来越长,眼球的整个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后面变成橄榄一样,视网膜都往前拉了,视网膜变成了像破棉絮一样,脆弱得不堪一击。
那么如何有效防范?说难也不难,我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是一个重要抓手,比如学习的姿势、阅读距离、阅读时间、阅读的强度还有阅读照明等等。
杨智宽说,近视眼防控不光是戴眼镜的问题,可能还是今后丧失劳动能力的问题。也不是喊喊口号,开几次会就能解决的。除了对“危害”的警钟长鸣,科普事关重大,尤其对家长和学校老师的科普。 其他国家地区呢?
世界卫生组织(WHO)屈光不正防控计划专家组成员蓝卫忠介绍,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各地的近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居全球近视率发病的首位,达到51.6%,紧随其后是美国、欧洲,近视率最低的是在非洲以及大洋洲,不到10%。
美国眼科杂志一篇文章对全球近视眼发病率的预测称,如果当下没有有力的近视眼防控措施的话,到2050年全球近视眼患病率将高达49.5%,高度近视眼总人口将近10亿。
大量的研究提示,全球近视眼的患病率比几十年前迅猛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在众多的“新”生活方式里,有两个是被明确认定导致近视眼的因素,就是学习负荷的增加以及户外活动的减少。
但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还有澳大利亚,总体近视患病率还是远低于东亚地区。从社会层面来看,西方社会对于学生的评价除了学业成绩之外,还会考量综合素质,比如学习能力、特长、爱好、发展潜力等等,而东亚地区传统文化往往把重心放在学业上,尤其是书斋中高度用眼的“视近”学习。因为评价体系的单一,方法也只能“功利性”地单一,于是导致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
再看华人社会为主的新加坡,2000年已经启动了国家层面的近视眼防控计划,经过了将近15年的努力,成功把近视眼的患病率从37.7%降至31.6%,他们的防控措施非常全面,首先采取了学龄以及学龄前的视力筛查,还提供非常有趣的近视眼防控健康教育,让娃娃从小就知道近视眼到底会对他们未来有什么影响。
中国台湾地区,也是推出一系列近视眼防控的措施,包括推行跟眼保健操类似的护眼操,改善教室照明,提供可以调高低的桌椅等等。可是,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施行上述措施后效果不是很明显,近视眼患病率不但没降还不断升高。于是在2010年进行了调整,提出了“天天120”计划,就是鼓励学生每天都至少有120分钟的户外活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把护眼操取消了,每天两次护眼操时间,把小孩子都赶到操场上享受阳光。效果如何呢?从2010年做出了这样的调整后,近视患病率从50%逐渐下降到46.1%。
倒逼学生还是学校?
前阵网上争议很大的山西省长治市将视力考核纳入中考成绩一事,似乎在学业日趋沉重的学生身上又压了一座大山。
北京朝阳区呼家楼小学则另辟蹊径,每学期把视力检查的结果做成曲线图反馈给家长,同时在教师的评优上纳入了视力考核指标,如果班级成绩上涨但同时近视率也上涨,老师考核是要受影响的。
校长刘治国还建议,能否在教室里装一个光感应器。因为现在教室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往往拉上窗帘,虽然要求用完投影等设备就要把窗帘拉开,但当老师全力投入教学中有时想不起来,如果有这么一个感应器,一报警就知道光线不够了,需要拉开窗帘或者开灯。
现在很多公园里都有噪音预警器,不少手机装个软件就能检测光照度,技术层面应该不难解决,更重要看管理者的决心。信息化、数字化等新的生活方式给我们健康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应该提供相关便利。
不过刘校长也担心,目前能想到做到的,只是从“监控方”出发,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要唤起学生自己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仍有太多对光线强弱、对户外活动不以为然的青少年儿童甚至家长,这恰恰说明很多人的重视性亟待增强,不要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才警醒。(记者 李牧鸣)
责任编辑: 周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