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遥远的她歌词表达了什么意思(9.0跌到6.2,怎么连她也翻车了)
红楼梦,自己的,女性遥远的她歌词表达了什么意思(9.0跌到6.2,怎么连她也翻车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化身汉服大秀的主持人。
从服饰形制的流变里,观察到女装追求腰细,而男装未有同样的设计。
对此,班婕妤脱口辣评:
「你们男人何时苛待过自己?」
现代台词、批判精神与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
这是成功的创新。
再到《红楼梦》一期,用新媒体装置呈现太虚幻境,用舞台剧、流行歌曲形式演绎十二金钗。
这些形式,其实都没有问题。
87版《红楼梦》化装设计杨树云老师操刀的妆造,也十分精致。
可一旦深入到人物塑造上,就露了怯。
不仅台词幼稚,内核也全面降级,失去了对封建悲剧、女性命运的批判和悲悯。
问题究竟出在哪?
我们把今年几场争议放在一起,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改编自关汉卿原著的《梦华录》当中,花魁认为「以色侍人才叫贱」;
余华小说《兄弟》的观后感中,有人大呼「避雷」;
《红楼梦》主题节目中,十二金钗不符合人物个性的台词……
这些例子,无不让人感到一种语言表达上的匮乏。
好像离开了网络流行语,不抖机灵造几个「金句」,就不会说话了。
说到底,综艺的翻车,无法归咎于个体。
也与整体越来越退行的知识环境有关。
正像刘擎老师在《十三邀》上指出的。
现在的成年人正在童稚化。
短平快的奶头乐代替了深度阅读体验。
「在丰富当中变得贫乏。」
创作者不会再像87版《红楼梦》剧组那样,花费几年的时间去研习原著、揣摩人物。
取而代之的是标签化、符号化的人物,几句自以为幽默的俏皮话。
「我就美美地来,美美地走。」
「真的没人欣赏无用之美吗?那我为什么这么红。」
「什么葬花,还不是做给宝玉看的。」
以及用来炸场的「绝美妆造」。
哪还有什么《红楼梦》原著精神。
就算宝玉黛玉的名字被替换成大壮小美,也没什么违和感。
而更讽刺的是,节目弹幕被几位流量主演的名字刷屏。
似乎粉丝们根本就不在乎经典被毁。
87版到综艺版的《红楼梦》,是从艺术创作思维到短视频思维的降级。
作品的格局,当然小了。
反观《中国》,格局之大正依托于创新的分寸。
不魔改,只解读。
包括新的视角。
正如讲述闭关锁国政策的那一集。
想必大家都在教科书里读到过定论。
而片中,拍出了更不为人知的乾隆内心的权衡和考量。
突破既定模式,自然让我们看到了更立体的历史。
还有新颖的人物塑造。
康熙擒鳌拜时,有这样一场内心戏。
康熙缓缓走向已经被死死压制住的鳌拜。
脸上的肌肉微微颤动,呼吸粗重,喉咙吞咽着。
没有台词,却可感受到他心中难以按捺的激动。
不同于常见的对皇帝沉稳的刻画,反而演绎出了独属于少年天子的青涩。
除此之外,一些设计也非常巧妙。
比如让关汉卿遇见南宋的朱熹和张栻,和他们一起谈论儒家思想。
这种方式模糊了时间、地理、身份的局限,让人更能直观地看到关汉卿对儒家思想的向往和郁郁不得志的遗憾,有一种独特的况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当然值得被一再挖掘、解读。
然而,层出不穷的翻车、魔改,已然背离了初衷。
流量明星参演的国风综艺,每期播放量动辄上亿。
翻车风波反倒令它在网上黑红出圈。
可《中国》这样踏实低调的片子,却还有许多人尚未知晓。
对比之下,更令人感到可惜。
无论如何,重温经典是为了让我们摒弃浮躁,得到提升。
而不是强行将其降级,与快餐文化共沉沦。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