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古诗词里的中秋观潮,还数苏东坡的绝句独领风骚)
玉兔,中国,节日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古诗词里的中秋观潮,还数苏东坡的绝句独领风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被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
有赏月、观潮、吃月饼、团圆宴等风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到初唐时,中秋节才成为固定节日。
中秋节盛行则始于宋朝。
到明清时期,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
现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看潮。
这对于我来说,依然有一种莫可名状的震慑力。这是一件不可不做的事,是需要有仪式感的。古人多有中秋观潮的诗作,窃以为,苏东坡的这一组诗独领风骚。
第一首当中有"玉兔"一词,玉兔与月亮之间的关联世人皆知。嫦娥独居广寒宫里,唯有玉兔相伴。此处的"玉兔"即是指代月亮。
他说,"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知道今夜之月势必会十分圆,虽然清寒也不能阻碍他心中的愉悦欢欣。彼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杭州地近钱塘江,现在,虽不过只是八月十五,天气却已有九月之寒。
彼时,苏轼居住在杭州郡斋,也就是郡守起居的官舍之内。所以他对看守城门的小吏说,"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不要将城门上锁,今夜他还要趁着月色去看潮。
到第二首诗,苏东坡便开始写潮水奔啸而来、拥峰叠雪的威势。潮声如巨鼓宏雷,直慑人心,就像当年越军的擂鼓声,气势恢弘地震慑住了吴国之军,并将之一举击溃。又似西晋名将王濬浮江夺城般壮烈, 势不可当瞬间压境。潮涨如打仗。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二句用了两个典故。"吴侬"是指吴人。春秋时期,吴越之战中,越军在战鼓声中,万军呼喊前进, 气势如虹,异常壮烈,一举将吴军震慑住。吴军也因此一败涂地,溃不成军。
"阿童"是指西晋名将王濬,阿童是他的小名。当年王濬率长江上游的水军,自蜀浮江东下,楼船千里,攻取了吴都建业。
《晋书·列传第十二·王濬列传》记载:
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于是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御濬,象军望旗而降。皓闻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
第二首诗末两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是实景实写。若想知道八月十五夜钱塘江的潮头有多高。他只能答说,越山已淹没在浪花之中了。潮头已高过越山,可见当夜江潮之雄伟浩荡。
中秋看潮一如吃月饼、赏月,亦是中秋节日的重要习俗之一。只是看潮有地域上的针对性,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此风俗。古代江浙一带最为盛行。八月十五夜至八月十六日凌晨,是观潮的最佳时机。所以,苏东坡也在诗中说"夜潮留向月中看"。
此二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中秋。
-
文:王臣
图/网络图片(侵删)
延伸阅读
读古典之诗,品中国节日,立体展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
中国文化遗产推广读物,一本中国节日的美学读本。
解读中国节日的精神内核,呈现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
了解更多,点击阅读《岁时书 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关于兔子的网名(独具特色兔子宠物名字软萌可爱-可爱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