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彻大悟的意思(曾国藩《悟经》的“人生十悟”!悟透人生大是大非,大彻大悟!)
曾国藩,他的,的人大彻大悟的意思(曾国藩《悟经》的“人生十悟”!悟透人生大是大非,大彻大悟!)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第一, 才不可露尽。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 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 其才盖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一些资料说, 乾隆皇帝好卖弄才情, 好写诗, 写过数万首诗。全上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都很聪明, 明明知道那是很浅的学问或狗屁不通的对联, 也不说破, 故意苦思冥想, 并且求皇帝开恩“ 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说。果然喜孜孜的皇帝说了出来, 于是大臣一片礼赞之声, 把个皇帝喜得不得了。。杨修犯的正是这禁忌, 你处处出尽风头, 那魏王还能英明得了吗? 这不是叫人赞扬你而冷落了主人么? 这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第二, 事不要点破, 譬如鸡肋, 曹操正苦思于此, 不知如何解脱, 你捅穿这层薄纸, 就是羞辱了他。这是杨修死因之二。
古语云: 木秀于林, 风必催之; 堆出于岸, 流必湍之; 行高于人, 众必非之。又俗语曰: 人怕出名猪握壮。猪养壮了, 必定是一刀的结局; 人出名了, 必必定是一刀的结局; 人出名了, 必会招人侧目而视, 是惹祸的根由。那么, 欲名而又好喜, 岂非自揽世人的怨毒吗? 所以, 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懂得在名利两字上瞻前而顾后, 适可而止, 有所节制。
屈是为了伸, 藏心本是蓄志。不屈不以伸展, 不藏心志从何来? 曾国藩的“ 藏锋” 表现在他与君与僚属的共同处事上, 这种藏锋来自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 来自一种儒释道文化的综合。一般谈曾国藩的思想往往只谈他所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响,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研究过的人, 曾国藩对道家文化也情有所钟, 尤其是在他晚年。他终身都喜读《老子》, 对爱道家文化影响很深的苏轼软佩不已, 而且周敦颐帮朱熹也是儒道兼通的人物。在政治上、为人上, 曾国藩是一个儒家; 在军事上, 在养生上, 曾国藩又是一个道家。
在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中, 道学思想是最机智、最富有辩证因素的一种。也是藏然的重要理论依据。道家的思想特别强调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对立与互相转化, 如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曾说:大道废, 有仁义; 慧智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昏乱, 有忠臣。
一国之君虽然是在万人之上, 但若要稳居万人之上, 必须先学会能安处万人之一; “ 江河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 必以其言下之; 其欲先民也, 必以其身后之。” 一个人要求名求利, 立功立德, 必须首先要从不求名利做起, 不能自恃有德, 处处表现自己, 唯恐失去“ 善” 字, 那实则就已失去了德、名。
老子还告诫世人: “ 不自见,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长。” 这句话的大意是, 一具人不自我表现, 反而显得与众不同; 一个人自以为是的人, 会超出众人; 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 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反, “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夸者不长。”
在名利问题上, 最能体现“ 全生保真” 精神的历史人和大概应推范蠡了, 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 “ 以为大名之下, 难以久居, 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 难以处安”, 就激流勇退, 放弃了上将军之大名和“ 分国而有之” 的大利, 退稳于齐, 改名换姓, 耕于海畔, 手啼胼胝, 父子共力, 后居然“ 致产十万”, 受齐人之尊。范蠡虽居相安荣, 但又以为“ 久受尊名, 不祥, ”乃归相犯, 尽散其财, “ 闲行以去, 止于陶”, 从事耕畜, 经营商贾, 又致货累矩万, 真至老死于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范蠡三徒”。范蠡之所以辞官退隐, 就是考虑到是要让尊名大利级自己带来家性命之忧。事实上他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与他共扶勾践的文种就因不听范蠡规劝接受了越国的尊荣大名, 结果死以勾践手下, 说到底, 像顺宗、曹丕、范蠡这样的处理各位的方式,都是为了在形式上的放弃之后, 更永久地保有它。
“ 功成身退” 的思想在今天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它会使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 从而满足于现状,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其槽粕之处。事实上, 这里提出的“ 功成身退” 信是一种退守策略, 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 获得一定成功后, 见好就收。
老子的知足哲学也包括了“ 功成身退” 的思想。所谓“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其含义为, 过分自满, 不如适可而止; 锋芒太露, 势难保长久; 金主满堂, 往往无法永远拥有; 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 激流勇退, 将一切名利都抛开, 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无论名
或利, 在达到顶身之后, 都会走向其反面。曾国藩做人、治军、皆以藏锋为要, 也以此告诫属下, 因而得到属下的景仰。
身处顺境要藏锋, 身处逆境也要藏锋, 这才是聪明人所应采取的生活态度。
悟经 曾国藩门下食客、幕僚之多, 实属罕见, 他能与其乐观交往, 广泛接触, 以保最终为其所用。曾国藩说: “ 网结天下,雀无所逃。”
四 曾国藩的灵悟心言:从天上觅人来用
悟经秘告
万莫恃才, 万莫自是, 以谦存心, 以和接物, 凡百
■要静, 过犹不及, 不可生事。凡振作更张, 兴利除弊之举, 且下皆且可不必, 者
■志之■。———引自曾国藩《悟经》之四
不仅应名晓大厦非一木所能支撑, 大业需靠众人之智而成, 同时要在实际中积极结匀有识之才, 懂得“ 未发迹善交人” 的这个道理。曾国藩门下食客、幕僚之多, 实属罕见, 他能与其乐观交往, 广泛接触, 以保最终为其所用。曾国藩说: “ 网结天下, 雀无所逃。”
■ 悟经: 结交关系乃一生成败所系———曾国藩十分重视关系的结交, 为此他提炼出来“ 未发迹时善交人” 与“ 识人于未发迹之时” 等十二项“ 悟经礼哲”。
悟经 曾国藩说: 就像《西铭》所讲的“ 没有地方可以躲避, 只有等着被烹死,必须勇敢地承认现实, 又顺从事物之规律, 方能求得生存。”
五 曾国藩的明悟忠言:“碰境, 有恒之志需之, 无恒之志迁之”
悟经秘告
窃意居今之世, 要认言逊妙。有过人之行, 而口不自明, 有高世之功, 而心不自居。乃为君子自厚之道。———引自曾国藩《悟经》之三
人的一生, 往往逆境居多而顺境较少, 对待逆境, 曾国藩认为, 首先是承认现实, 保存自己, 不做认为卵击石的无谓牺牲。对身守逆境时应守的道理, 曾国藩说: “ 就像《西铭》所讲的“ 没有地方可以躲避, 只有等丰被烹死, 必须勇敢地承认现实, 又顺从事物之规律, 方能求和生存。
■ 悟经: 始终有前冲的欲望———不让脚步盲目徘徊于迷芒之地, 是因心中有种动力。曾国藩主张保持这种潜然的态势连续的攻击。
曾国藩十分主张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进取的热情。他的这种观点是从长期的处世居官中总结出来的。积极的心态是力量之源, 是成功的推进器。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很多人的条件极好, 却与成功总是无缘, 而另一些人却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赢得事业的成功, 考察起来, 尽管有许多其他条件, 但最后总是发现, 成功者总是那引进积极的人, 即那引进抱有梦想并且不安分的人。他们或许没有那些四平八稳者的老成, 但也没有他们的怠惰与消沉。事物的发展, 就是如此, 只有犯者能够进取, 也只有犯者能够成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