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彻大悟的意思(曾国藩《悟经》的“人生十悟”!悟透人生大是大非,大彻大悟!)
曾国藩,他的,的人大彻大悟的意思(曾国藩《悟经》的“人生十悟”!悟透人生大是大非,大彻大悟!)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人处于世, 诱惑极多, 如不能做个驱除内心魔念的圣手, 势必要被恶欲所困;曾国藩历经世间沧桑, 已修得“ 心气合一, 天地自宽” 之境界, 图远谋之时,已先立好大志。
一 曾国藩的意悟明言:“修身立志, 方成大事”悟经秘告忆自辛卯年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 生者, 取明袁了凡之言以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 也。似我等学问才情平常之人, 万不可自恃, 凡事勤问多学, 不但不得错失, 抑且日增日进矣。
———引自曾国藩《悟经》之三
一个人的志向不是天生的, 都是在后天的生活中确立起来的, 尤其是在对平庸、琐细、放纵的生活的不满中形成的。
曾国藩也同样是在庸俗的环境中醒悟的。郑板桥说: “ 富贵足以愚人, 贫贱足以立志”。曾国藩能在安乐中自立自强实在令人感佩!
人活于世, 诱惑极多, 如不能做个驱除内心魔念的圣手, 势必要被恶欲所困;
曾国藩历经世间沧桑, 已修得“ 心气合一, 天地自宽” 之境界, 图远谋之时, 已先立好大志。
■ 悟经: 欲图远谋, 欲立卓志
———志者, 心之向也, 气之帅也。有志者, 事竟成, 要在躬行践履也。
做人是从哪里开始呢? 从立志开始。
没有志向的人和有志向的人绝对是不一样, 不仅是想象上的不一样, 而且也是事实上的不一样。立志则能把这两类人区别开来的。
悟经:曾国藩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得出: 克服心理方面的障碍应把“ 广大” 二字作为治心的必备良药。
二 曾国藩的警悟真言:“广大”二字可作治心的必备药
悟经秘告 有道之君子, 受人赐, 中心藏之, 不以口舌云报也。如尚气悬揣, 则表为外观不雅, 只要自己信得及之言物可对天地禅明。小人之流言何妨也, 不必气量窄小了。———引自曾国藩《悟经》之三
决定一个人做事大小的关键, 是他的心胸狭隘还是广大? 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两种结果, 曾国藩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课出: 克服心理方面的障碍应把“ 广大” 二字作为冶心的必备良药。
■ 悟经: “ 忍” 功盖世
———君子持威重, 执坚忍, 临大难不惧, 视百刃若无也。
曾国藩尚坚忍年纪之人物, 而对富贵之人却持睥睨, 如同司马适一样。敬仰屈原、田光等坚忍行世的人物。因此, 曾国藩的一生也是靠“ 坚忍” 成事, 但由于身份、修养的不同, 还是有人不太理解的。譬如王 运作《湘军志》, 对国藩时有微辞, 主要的原因, 就是认为他太坚忍、太慎重了。
■ 悟经: 担在事须大气度———轻重之别, 高矮之分, 都不重要, 关键要看气度———一般冲击人生目标的内在魄力。
做大事要有一种开阔的胸襟! 俗话说“ 大人有大量”, “宰相肚里能撑船”, 说的是胸怀、气度。人的职位于痊越高, 气度应该越大, 二者是正比关系。曾国藩最爱读《资治通鉴》, 他十分钦佩唐代宰相, 认为都有胸襟, 所以国家气运旺盛。他总结了开国宰中兴宰相的不同, 认为前者必须见识远略, 有大胸襟、大气度。中兴宰相则侧重于具体事务, 一步一个脚印, 稳扎稳打。
曾国藩特别注意到: 古往今来的大失败者包括在那些英雄们, 也都败在不能“ 降龙伏虎” 上,即不能自我控制, 没以气度。
○ 悟世经典:昔耿恭简公谓, 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带勇者然。与官场交接, 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肚皮不合时宜, 既不能硬, 又不能软, 所以到处寡合。迪安妙在全不识世态, 其腹中虽也怀些不合时宜, 却一味深含, 永不发露。我兄弟则时时发露, 终非载福之道。雪琴与我兄弟最相惟,亦所寡合也。弟当以我为戒, 一味浑厚, 绝不发露。将业养得纯熟, 身体也健旺, 子孙也受用,
悟经 曾国藩认为: “ 锋芒露杀气, 圆通显和气。” 当在失去主动之时应学会保全自己的要害部位, 然后趁对手疏忽的时候,转守为攻, 敲定胜局。
三 曾国藩的觉悟挚言:不可偏执, 孤立为上 悟经秘告 不必怖畏, 只要你自信你及,便可信于已。任他人揭帖污枉, 设法排陷, 如何能摇动已心意丝毫?如现今就有多少闲言论吾之不是处, 然吾认为此皆浮言, 不可被人欺哄, 总言“ 他人若负我, 则人情天理俱无矣。”———引自曾国藩《悟经》之五
锋芒与圆通是做人的两大学问。它们就象一对矛和盾的关系, 一守一攻。曾国藩以为: “ 锋芒露杀气, 圆通显和气。” 为在失去主动之时应学会保全自己的要害部位, 然后趁对手疏忽的时候, 转守为攻, 敲定胜局。在经历了较长一段时期的自省自悟以后, 曾国藩在自我修身方面更加成熟, 处世更加圆融、通达。
■ 悟经: “ 藏锋” 之思———藏身是为了不被发现, 藏锋是为了不被磨钝。
曾国藩常用“ 厚藏匿锐, 身体则如鼎之镇” 这两句话教育僚属及家人, 这两句话可以作为座右铭来遵守。“ 藏” 是什么? 藏心是为了把锋芒掩饰下去, 不让别人察觉。即本来强, 却装弱, 本来大, 却装小, 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出击, 让别人防不胜防。曾国藩曰: “ 藏, 匿也, 蓄也; 锋, 尖也, 锐也。藏锋乃书家语, 言笔锋藏而不露也。吾谓言多招祸, 行多有辱。是故, 傲者人之殃, 慕者退邪兵。为君藏锋, 可以及远; 为臣藏锋, 也以至大。讷于言, 慎于行。乃吉凶安危之关, 成败存亡之键也”。
■ 悟经: 隐然退守———疆场驰骋, 易于战功赫赫; 名利场上的竞逐, 易于身败名裂。曾老爷叹然。曾国藩是在他的母亲病逝、在家守丧期间响应丰帝的号召, 办团练组建湘军的。不能为母亲守三年之丧, 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孝的。但由于时热紧迫, 他听从了好友郭嵩焘的劝说, “ 移孝作忠”, 为清王朝出山了。
■ 悟经: 柔非柔, 刚非刚, 内圆外方最为长———勿以为他人不如己, 实则己多不如人是经常之事, 曾国藩如是说。
从咸丰七年( 1857) 二月二十九日奔丧至家, 到咸丰八年( 1858) 六月七日再度出山由湘乡动身赴浙江, 是曾国藩居家的一段时间。在这一年半当中, 是曾国藩一生思想、为人处世的重大调整和转折的时刻。这段时光中, 他反复而痛苦地回忆、检查自己的前半生。
○ 名家圈点: 顺也藏锋, 逆也藏锋曾国藩藏锋的“ 龙蛇伸屈之道”, 是一种自我保持、自我实现价值的生存之道。实际上藏锋露拙与锋芒毕露, 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锋芒引伸拽人显露在外表的才干。有才干本是好事, 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在恰当的场合显露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 也会刺伤自己。露才一定要适时、适当。时时处处才华毕现只会招致嫉恨和打击, 导致做人及事业的失败, 不是智者的所作所为。有志于做大事业的人, 可能自认为才份很高, 但切记要含而不露, 该装傻的时候一定要装得彻底, 有了这把保护乎, 何愁事业不成功?
“ 人不知而愠, 不亦君子乎! ” 可见人不我知, 心里老大不高兴, 这是人之常情。于是有些些人便言语锋芒, 行动也露锋芒, 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更有一些深藏不露的人, 好像他们都是庸材, 都胸无大志, 实际上只是他们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 在行动上露锋芒而已。因为他们的所顾忌, 言语露锋芒, 但要得罪旁人, 得罪旁人, 旁人便成为阻力, 成为破坏者; 行动露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 旁人妒忌, 也会成为阻力, 成为破坏者。表现本领的机会, 不怕没有, 只怕把握不牢, 只怕做的成绩, 不能使人特别满意。易曰: “ 君子藏器于身, 待时而动”, 无此器最难, 而有此器, 却不思无此时, 则锋芒对于人, 只有害处, 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 必触伤别人, 不磨平触角, 别人必将力折, 角被折断, 其伤必多。锋芒就是额上的角, 既害人, 也作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