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造字法(汉字的创造方法遵循“六书”,六书是什么,造字时有哪些原则?)
汉字,转注,造字造字法(汉字的创造方法遵循“六书”,六书是什么,造字时有哪些原则?)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期”,左右结构,本义是预定的日子,指期限,右边“月”为意符,左边“其”为声符,左声右形;
“箕”,上下结构,本义是竹条编成的器具,指簸箕,“”为意符,”其“声,上形下声;
“基”,上下结构,本义是用箕畚挑土石筑墙,指墙基,“土”为意符,“其”声,上声下形。
“棋”、“期”、“箕”、“基”
这四个字同样都以“其”为声,组合之后表达的意思却完全不一样,十分有趣,并且我们会发现,很多形声字的读音与声符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古今语音变化导致的,一些地方方言还保持着古音,比如前面提到的“江”字,很多地方读作“gang”。
转注“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说文解字》
古今学者对转注的解释纷繁复杂,有说“形转”,有说“义转”,有说“音转”,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没说清楚这件事,所以至今学界对专注字还尚无定论,但有一个基本共识:转注是汉字的使用方式,而非结构形式。
许慎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清朝戴震、段玉裁认为转注就是互训,指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相解释,但这依然不能清晰定义形、义、音三种说法。
比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老的意思,“形转说”认为,两个字都是同一部首作意符,符合“建类一首”,因此两字可以互训;而“音转说”认为,建类一首并非指部首,而是指同韵或同音的字,考、老二字同韵,这么说来,似乎也有道理。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解释转注呢?著名文字学家裘锡圭表示:不要管它!
“在今天研究汉字,根本不用去管转注这个术语。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构造讲清楚。……总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关于转注定义的争论中去。”——《文字学概要》
“考”、“老”
假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说文解字》
六书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假借了,可以说这是个跨界难题,因为不止文字有假借,词汇也有假借,它还和语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假借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语言中常用的,但却没有对应的字,于是就找到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替代,这种还比较容易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假借字都是同(近)音字,但同音字并不一定是假借字。
比如北方的“北”,本来是一个象形字,两个人背对背站立,非常形象,后来引申为人体部位、又引申为战败,叫做败北。但我们现在说到“北”,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北方,而实际上,北作为方位词,就是假借,这叫旧字翻新,却往往借而不还,两人相背的本义,已经被淘汰了。
假借的另一种情况,是指原本有其字,但写的人却用了另一个字替代,也叫通假。上学时,想必大家都经历过被通假字支配的恐惧吧?比如《礼记·乐记》中记载的“发扬蹈厉之已蚤”,这段话中的“蚤”,实际上是“早”的通假字。
我们常说通假字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但实际上,这些错别字,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1、必须是同音或近音替代,否则严重影响阅读,就真大错特错了;
2、用简单的字代替复杂的字,毕竟写字太多也是挺累的事情,能少写一笔算一笔吧。
但这里也给后人造成了一个难题,因为文字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不但写法上演变,读音上也有演变,写法变了还有图形资料可以查证,而读音变了却没有语音资料为我们解决困惑,要搞懂语音变化的文字,还得作古音研究,这就太难懂了。
小结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距今已有6000余年的历史,在形体上,由图形转变为笔画,在造字原则上,遵循形、意、声,在使用上,除了字的本义,还有转注、假借,可以说汉字的创造和演变,是丰富而璀璨的,同时又是优美而富有逻辑的。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太多荣辱和兴衰,传承了中华民族太多的灿烂与辉煌,数千年来,不但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更是影响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造就了共同的繁荣。因此,了解汉字,学习汉语,应当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千秋笔墨惊天地,汉字,生生不息。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造字法(“眼、耳、鼻、舌、身、意”为何称为“六根”,造字方法耐人寻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