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造字法(汉字的创造方法遵循“六书”,六书是什么,造字时有哪些原则?)
汉字,转注,造字造字法(汉字的创造方法遵循“六书”,六书是什么,造字时有哪些原则?)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世界上的任何一门语言,都存在一个共通的普遍现象,那就是一词多义,就拿我们的汉语来说,一个简单的词汇,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自然产生了各种不一样的含义,可以简单归纳为三大类:本意、引申义、假借义。这在我以前的文章中已经详细写过,这里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阅读: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词汇演变了3000多年,总结出了3个规律
再说我们熟悉的英语,入门级别的单词如can、have、play,同样有多重意义。这也是学习英语最大的难点之一:太多的词义并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只能死记硬背,更别说要搞清一个英语单词的本义了,这压根儿不是普通学生能做到的。
对英语成绩好的同学来说,看到一个单词就能立刻拼出它的读音,但却未必能知晓其义,而汉语恰巧相反,我们看到一个陌生汉字,往往可以猜出其大致的意思,却不能读出来。
这是两种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英语是表音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用“豆”字举例,豆的本义是指高足的用以盛放食物的器具。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兴盛于商周时期,通常为陶制或青铜制,也有木制,盛放食物或用作礼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豆有如下解释:
“豆,古食肉器也。”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豆
你看上图中的豆,是不是像个大号的高脚杯?确实,古代在描述豆的时候,也是这样说的:“形似高足盘,或有盖。”
豆字的结构也是根据豆的形状创造出来的,甲骨文的豆一眼看过去(如下图),就能知道豆是什么,后来经过演变,才成了我们现在书写的豆字。
这就是汉字表意的特征。因此,我们想要弄清汉字的意思,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字的结构入手。
豆字的演变
汉字的创造汉字究竟是怎样创造的,最著名的说法当然是仓颉造字,故老相传,黄帝令仓颉造文字,文字既成,“天雨粟,鬼夜哭”。
古人对文字的敬畏,创造出了仓颉造字的美丽传说,但传说不能完全当真,文字也绝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创造发明,文字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文字的起源是怎样的,说法多样,尚无定论,但每一种说法都无一例外地承认文字产生的伟大性,也确实对得起“天雨粟,鬼夜哭”这六字评语。
虽然文字产生的源头没有定论,但创造文字的规律我们还是基本可以确定的:
1、文字是原始人类长期生活的产物,最开始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图案(标记),用以记事;
2、人们通过已有图案的结构和使用情况,将其归纳,总结出规律;
3、规律被提出并且被承认后,人们便根据这些规律,有意识地进行造字。
当汉字被创造出来,人们又根据其形体结构和使用方法,总结出了“六书”,也就是汉字的六种条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的说法最早见于《周礼》,《说文解字》中又给六书下了具体的定义。
六书·四体二用六书的基础建立在小篆上,是战国到汉代及后世人们对汉字结构和使用归纳出的系统理论,有了六书理论之后,人们再造新字,都会以此为依据,因此可以说六书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古时小孩启蒙学习文字,也要先从六书学起: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叙》
清朝语言学家讲“六书”归纳为“四体二用”,四体就是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基本上所有汉字都必然符合这四种结构方式,六书中另外两种特殊情况,转注和假借,其本身不是汉字的结构方式,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有时候会因其特殊性,产生了新的用法,这就是“二用”。
指事“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说文解字》
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当一个事物不方便用具体形象表达出来时,就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指出了事物的特征,自然一看便知其意。
比如“上下”两个字,甲骨文中的“上”字,一笔长画上面加一短横,指“上”;“下”字也一样,长画下面加一短横,便是“下”了。
“上”、“下”甲骨文字形
再如“本末”二字,本末一词的本义就是指树木的根部和梢部,物有本末,事有始终,所以在造字时,也就抓住了这一特点来指事,“本”字是在木的根部加上一点,指树根;“末”是在木的上面加一点或短横,指树梢:
“本”、“末”甲骨文字形
象形“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说文解字》
原始先民造字时,最先是以图画文字出现,后来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加强,这便是象形字,象形字在六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几乎所有其他的造字方法,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拼合删减而成的,汉字也是从象形字开始,逐渐成为表意文字的。
古老文字中的象形字非常可爱,比如太阳是圆的,那么“日”就是一个圆,月亮是弯的,所以“月”字是就是一道弯,中间一点,分别表示日的精光、月的阴影(也有无点的写法);看见鱼儿,就画成鱼的样子;看见鸟儿,那就画个鸟的样子:
“日”、“月”、“鱼”、“鸟”
会意“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武信是也”——《说文解字》
相比起指事和象形,会意就复杂一点了,因为前两者都是独体汉字,每个字都是独立的形体,而会意字则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形体组合而成,同时也将各部件的意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字。
左边一头牛,右边一个人手中拿着木棍,好像是个放牛娃在放牧,这就是“牧”字的来源;放牛娃累了,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就有了“休”字;休息够了,站起身来走动几步,两只脚一前一后,这就是步伐的“步”,是不是非常有意思呢?
“牧”、“休”、“步”
形声“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江河是也”——《说文解字》
形声字,顾名思义就是形体加上发音,形声字由意符(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声符表示读音,形声字没有什么局限性,可造性很强,而且结构形式非常简洁明晰,所以汉字中的形声字是占比重最大的一类,从汉代起就占据了汉字的大半江山。
“江河”二字都是形声字,左边三点水是意符,重点在右边,“江”字声符从“畺”,原指国家的疆土、边疆,因此水与江组合起来,就是属于疆土和国家的水道;“河”字声符从“可”,本义是肩挑、负荷,水与可结合起来,就是以肩挑土石,修筑河堤防汛的意思。
“江”、“河”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形声字遵循“左形右声”的规律,此外也有左声右形、上形下声和上声下形,我们再分别举几个例子:
“棋”,原本是上下结构,表示桌上有像簸箕一样,横竖成行条纹的木制品,指棋盘,现在是左右结构,左边“木”为意符,右边“其”为声符,左形右声;
上一篇:造字法(“眼、耳、鼻、舌、身、意”为何称为“六根”,造字方法耐人寻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