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五个小故事,看王安石的人品)
王安石,公子,自己的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五个小故事,看王安石的人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午餐时刻,王安石请萧公子入席。萧公子一看,餐桌上只有几道简单的小菜,一壶酒,两个胡饼,四小块猪肉。萧公子大失所望,哪有什么美酒佳肴,连我家吃得好都没有。
萧公子家境优渥,顺便说一句,王安石的大女儿嫁给的是和王安石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吴充的儿子吴安持,吴充接的王安石宰相之职。二女儿嫁给了蔡汴,他是后来的奸相蔡京的弟弟。虽然我们不知道萧公子是王安石哪位女儿的亲属,但可以肯定的是都是富贵人家。萧公子吃饭很是挑剔,他喝了几杯酒之后,拿起一块胡饼,只吃掉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剩下的都丢弃在餐桌上。
王安石见了,也不说话,他神态自若地将萧公子丢弃的胡饼拿过来,全部吃进肚子。萧公子看着这一幕,他惊呆了,堂堂的一朝宰相,吃饭居然这么简单、这么节约,这使他面红耳赤、羞愧不已,只好匆忙告辞了。
堂堂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招待客人竟然如此俭朴,居然将客人吃剩的食物坦然地吃进腹中,试问,有几人能做到?说实话,除了我儿子、媳妇吃剩下的东西笔者可以不嫌弃地吃掉之外,其他人的真是宁可浪费,也不会动。
想一想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唐朝著名诗人李坤吧,他年轻时心怀悯农的思想,可是,当他发达之后,日子过得穷奢极欲,完全没有了一丝年轻时的悯农思想。
据说,宋朝有一大户人家,听说了蔡京家的包子做得特别好吃,在蔡京被贬之后,特意聘请了蔡京家的一位厨娘,让她做包子。可是厨娘回答,她不会做包子,她只是蔡京家一个专门负责切葱花的厨娘。可见蔡京家的生活有多么的奢华吧。
就冲着王安石始终表里如一,简约朴素这一点,就值得我顶礼膜拜啦,好友们,您怎么认为呢?
四、王安石吃饭
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的人吃饭是为了活着。很简明地说清了两种人的生活态度。
王安石不讲究吃穿,他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好有能量、有精力去从事他的政务。他不在乎什么山珍海味,吃菜时,只吃放在他眼前的那盘菜。
有一次,有人告诉吴夫人说,王安石喜欢吃鹿肉丝。吴夫人笑了,心想,我老公啥情况,我还不知道他吗?吴夫人就问那人:“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那人说道:“就摆在他正前面。”吴夫人立刻就明白了,吴夫人就告诉他,让他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王安石最远。结果,那人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最近的菜,桌子上虽然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然一口没吃。
有的人,吃饭是为了活着,因为他们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王安石就是属于这一类的人吧。就冲王安石这一点,您是否佩服他呢?
五、王安石的退休生涯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的爱子王雱病故,人生悲剧之一就是老来丧子,丧子之痛深深地压垮了王安石,同年十月,五十六岁的王安石辞去了宰相之职。他来到南京钟山一个叫白塘的地方,自己修建了几间简陋的茅屋,在此安享晚年。
当时,白塘地处郊外,偏僻荒凉,周围仅有几户人家。王安石自己动手,栽花种树,修池筑塘,将家园建成一处风景秀丽的花园,取名为“半山园”。
从此,王安石再不过问政事,一心一意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写下了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这些诗重炼意和修辞,含蓄深沉、从容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被称为“王荆公体”。
杨德逢是他的一位邻居,号湖阴先生,是一位隐士,王安石抛下退休高干的身份,与杨德逢交往密切。在杨德逢家的墙上,王安石写了著名的诗《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是这样写的: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既赞美了杨德逢的勤劳朴实、情趣高雅,又表达了王安石退休后闲居的恬淡心境,以及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在钟山,王安石时常拄着拐杖,随心所欲地到附近的山野、林间赏景游玩。《北山》这首诗就描绘了他的游玩情况: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一位退休的老人,心情悠闲地在南京钟山踏青游玩。为了仔细地数着飘落的花瓣,他坐了很久。在回去的路上,他慢慢地寻觅芳草,到家已是很晚。
这首诗抒发了王安石对春光的喜爱之情,道出了他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是该诗的名句,文笔淡雅,诗味浓郁,尽显王安石退休之后的舒闲、从容之态,表达了他老年寄情山水的生活智慧。
1086年5月21日,一代伟人王安石履行完自己的人间使命,安然辞世,享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一生以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修行来约束自己,在政治上、学问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是,对于王安石人品的高尚,人们是有目共睹,人尽皆知,交口称赞。以上这五个小故事就足以看出。
在我看来,王安石才是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儒者、智者,他身上能体现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国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后来人看得更清楚: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颜元赞美王安石:荆公廉洁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及既出也,慨然欲尧舜三代其君。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蔡上翔评论道: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司马光上台后,全盘否定了王安石,那二千里的土地,也大部归还给了西夏。现在的普大帝说过:“国家虽大,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
司马光砸缸,救了一人。司马光砸国呢?呜呼!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自行车是谁发明的(中国是自行车大国而非强国,何时才能破局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